中山一院援鄂医疗队进行多学科医护联合查房
3月1日上午,在武汉协和西院区呼吸危重症病房里中山一院援鄂专家们正在进行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医护联合查房。
查房由成守珍主任主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罗益锋副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刘勇军副主任医师及呼吸危重症病房护理团队参与,共同围绕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液体管理、器官功能维护、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治疗与护理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以使患者能得到更精准的治疗与护理,确保疫战特殊情况下呼吸与危重症病房的医疗护理质量。
管床护士邬宝国介绍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持续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供氧浓度65%,血气分析:氧分压85mmHg,氧合指数130,血乳酸5.4mmol/L;目前予以静脉泵输入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持续的肾脏替代治疗(CRRT),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量测定(PiCCO)监测心输出量。昨日入量2000ml,出量1700ml。
成守珍主任详细查阅了患者的各项监测指标后,对护理人员指出:患者无法进行言语沟通时,临床上的监测指标尤为重要,这是患者“表达”主诉的另外一种方式。那么得到血流动力学监测数值后,如何应用数值指导治疗与护理工作?日常又应如何做好患者的预见性护理?
对此,参与查房的各位专家、护士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重症医学科卫政登护长归纳了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及患者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1)患者目前心输出量为2.5L/min/m2,说明患者心脏的泵血功能偏低,为保证器官血流的灌注,按医嘱患者使用多巴酚丁胺强心治疗,在护理上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输出量的变化。(2)患者的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12 ml/kg(正常3.0-7.0 ml/kg),存在肺水肿, 希值班护士密切做好液体管理,匀速输入液体,准确记录患者的出入量情况。
血透专科护士张利娴:持续肾脏替代治疗脱水量要随时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调节,维持患者器官功能血液灌注,以减轻患者肺水肿状态。必须要时刻在床边进行监测。
重症医学科专家刘勇军副主任医师:针对患者目前情况,我们采取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给予高呼吸末正压(PEEP),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12 ml/kg ,说明患者分布于肺血管外的液体容量多,有肺水肿的出现,影响肺的换气功能与肺弥散功能,以致患者氧合指数只有130,为此,我们对患者进行了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并进行每天12小时以上的俯卧位通气治疗,促进塌陷肺泡复张,改善通气血流比,从而改善氧合。从PiCCO监测数据看,患者处于休克状态,血液循环不稳定,心功能不全,我们必须补足液体量,同时又不增加心脏负担,因此在强心的基础下给予一定的容量支持,经过治疗后,患者心输出量已上升到2.7L/min/m2,血压也逐渐回升,提示我们的治疗是有效的。
呼吸与危重症专家罗益锋副主任医师: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在护理操作中要注意血管活性药物的维持,更换维持药物的时候要无缝隙衔接,避免因为血管活性药物的中断而影响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最后,成守珍主任作了归纳总结:患者为重症新冠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呼吸、循环各种数据监测、维持药物的无缝衔接及患者的呼吸道管理等非常重要,医护团队应充分发挥各自经验与优势,紧密合作,对此类病人实施集束化护理。另,俯卧位通气也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如何准确、安全、有效地进行,需要我们的培训到位与团队的默契配合。
就这样,团队查房持续了整个上午,将三个病区的所有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讨论与处置指导,大家受益匪浅。
成守珍主任是中华护理学会呼吸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危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坚持每月危重症护理查房二十余年,2003年曾经参与抗击“非典”的她毅然又来到了武汉抗疫前线。为了加强医护合作,提高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质量,她深入临床,不断优化新冠肺炎危重症护理,打造一支战斗力强、“零感染”的团队。
整理:李锦霞 唐春苑 张红霞
指导:冯月蓓 柯彩霞 陈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