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下的中长导管静脉留置技术暖人心

2020-03-12

  93床张阿姨三年前行左侧乳腺癌切除术,历经数次的放、化疗,现在又因感染新冠肺炎入院。采取抗感染、提高免疫力、抗肺纤维化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对于她来说皆是救命措施,但由于化疗导致血管损伤,阿姨的血管条件差,反复穿刺不仅增加她的痛苦也增加了护士感染的风险。


  在我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中有多名静脉治疗专业护士,经大家床边会诊、评估,一致认同尽早给予阿姨行B超引导下留置中长导管静脉通道是最佳选择。这是医疗队在协和西院开展的第二例中长导管静脉置管术,我们高度重视,经讨论,最终安排具备丰富穿刺经验的廖昌贵主管护师负责。黄天雯护长与廖昌贵老师亲自向张阿姨介绍和解释这项新技术:“阿姨好!这位廖昌贵护士是我们的护理组长,他的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已经是主管护理师了,就由他给您置管!”阿姨听了非常高兴:“我相信你们的护理队伍和护理技术!我同意置管。”


  准备物品、进行血管评估、穿刺、输液,整体流程与普通的静脉穿刺看似无异,实则考量的是专业技术。廖昌贵老师再次评估阿姨的血管条件,发现血管条件相当差,要在三级防护的情况下进行穿刺,对穿刺的成功性具有很强挑战性。张阿姨也非常理解:“你们慢慢来,不要急,我血管是不好找的。”廖昌贵鼓励患者说“不用担心,我们会借助B超找血管的”。因为穿着严实的防护容易冒汗,护目镜也起雾,但经借助B超、聚精会神寻找到适合血管和穿刺部位,顺利地完成置管。


  整个穿刺过程,要求认真专注与娴熟的技术,稍有差池,全盘皆输。张阿姨非常配合,还开玩笑说:“现在的男护士还蛮温柔的,打针一点都不疼!”虽然护目镜起雾,虽然戴着三层手套,但最终穿刺非常成功!张阿姨高兴地说:“谢谢你们,以后再也不用撅(打)那么多针了!”特别是来自广西、海南驰援协和的医疗队战友们听闻此消息,不仅感叹廖老师高超的技术,还感谢置管后减少了她们每天穿刺所带来的被感染风险!


  据悉,这是中山一院医疗队护理团队在协和西院开展的第二例中长导管置管术,患者置入中长导管,无需每天穿刺,不仅免除了患者的穿刺痛苦,保证药物及时注入病人血管内,也能加快队员们的工作速度,降低护士感染的风险,同时还提升了医疗护理质量,受到了医生、护理同行和病人的高度评价。








供稿:廖昌贵 黄天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医疗队队员)

整理:宫小宁 冯月蓓 陈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