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不断血、不停跳“换心”!中山一院成功开展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

2021-07-19

全程不中断血流、不停跳完成心脏移植,最大限度保护器官功能,已经成为现实。7月1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这是该院首创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成熟应用于肝移植、肾移植后,首次应用于心脏移植领域。  

67岁的福伯在“换心”术后20天现身感谢医护。据了解,他因严重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生命垂危,受益于“无缺血”心脏移植,重新获得了有力的心跳,他在术后36小时拔除了气管插管,心脏射血分数从术前的16%升至78%,顺利闯过了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难关,将于近日办理出院。

 

中山一院多学科团队开展“无缺血”心脏移植术中。

中山一院多学科团队开展“无缺血”心脏移植术中。

 

严重心肌病心衰

今年5月24日,67岁的福伯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时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核磁共振、超声心动图、血液检验结果都提示,他已进入终末期心脏病。心脏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减退到正常水平的四分之一,常规治疗已无法解决福伯的心脏问题,心脏移植是最后的希望。 

在等待移植手术的过程中,福伯病情不断加重,发展到需要接受主动脉内球囊植入及呼吸机辅助呼吸,进入等待移植的紧急序列。 

6月26日,福伯终于等来了合适的供体。经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心内科、器官移植科等十余个学科专家的充分评估,决定为他开展“无缺血”心脏移植。 

据了解,“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IFOT)是由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团队首创,在不中断器官血流的状态下完成移植全过程,最大程度避免器官缺血损伤的发生。团队率先于2017年研制出国际首台体外多器官修复系统(Life-X),为离体多种器官创造接近生理条件的灌注压、温度、氧合及营养支持,解决了离体器官保持活力的难题,成功开展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2018年完成了首例“无缺血”肾移植,并持续推动该技术在心脏、肺脏移植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针对福伯的病情,专家们会诊后认为,患者患有严重心肌病、心力衰竭,且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等基础病变,“无缺血”心脏移植相较于传统心脏移植手术,更利于他的康复。而经过2年多的技术攻关,该院已探索总结了一套“无缺血心脏移植术(IFHT)”,对于技术在临床落地,专家们充满信心。

 

心脏不停跳移植

6月26日上午,在何晓顺教授主持下,由医务处、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科、器官移植科、麻醉科、心外ICU、手术麻醉中心等十多个学科专家组成的心脏移植团队,针对福伯的手术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术前讨论。专家团队对手术计划、实施细节、应急预案等进行了详尽的推演,将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了模拟和应对演练。

 

医院多学科团队进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术前讨论。

医院多学科团队进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术前讨论。

 

当天下午2点,福伯和受体捐赠者同时进入了手术间。两台手术同时进行,40余名医护人员严阵以待。  

福伯首先接受了漂浮导管检查,经过测量,他的肺动脉压力依然偏高,但已经下降到可以接受手术的程度。心脏外科吴钟凯教授、梁孟亚副教授开始切除福伯的巨大病变心脏。另一边,心脏外科殷胜利教授、熊迈副教授和刘云奇医生等组成的供体获取组,探查评估供心状态良好,有条不紊地获取供体心脏。 

随着外科医生利落的置管、阻断,体外供心灌注系统无缝衔接启动工作,从心包腔内游离出来的供体心脏,在器官槽内鲜活有力地跳动着,并且保持着正常体温,被顺利转运到受体手术间,小心移送到福伯的心包腔内。吴钟凯、殷胜利两位教授在心脏有力跳动的情况下进行供心吻合。

吴钟凯教授表示,要在跳动的心脏上顺利完成缝合,关键是“快”,尽快让病人恢复到正常的循环状态。两个团队密切配合,从供心获取到完成灌注是26分钟,从供心灌注到成功移植受体是61分钟。基于完善的预案,完成了心脏不停跳一次缝合,滴血不漏。

 

移植供心后进行缝合。

移植供心后进行缝合。

 

手术全程,麻醉科、体外循环团队保驾护航,全力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手术历时4.5小时,实现了心脏在获取、体外常温灌注保存及植入的全程中有效血流不中断,不停跳完成移植。 

福伯术后回到了心胸外ICU,在医护的严密监护下,于术后36小时拔除了气管插管。多次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肌缺血表现,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射血分数从术前的16%升至78%,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理想,目前已度过了术后早期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难关,心脏和各脏器功能顺利恢复,将于近日出院。

 

福伯恢复情况良好。

福伯恢复情况良好。

 

“无缺血”保护器官

据悉,这是国际上首例报道的“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成功案例,是我国器官移植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无缺血”移植技术的开展,标志着器官移植从“冷移植”时代进入到“热移植”时代,有效减少了器官功能损害,此次在心脏移植获成功,再次证明了“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的成熟与革新。

何晓顺教授表示,缺血损伤被认为是器官移植的“先天缺陷”。器官离体的过程,在获取、冷保存、植入先后经历了热缺血损伤、冷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都可能导致急性器官损伤、缺血性病变、排斥反应等,直接影响移植疗效。“无缺血”移植,主要目的就是让器官维持在新鲜状态植入受体,提高移植成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目前,团队已完成90例“无缺血”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降低75%以上,术后一年生存率从82.3 %提高到92.1%。 

相较于此前完成的“无缺血”肝移植、肾移植,显然“无缺血”心脏移植的难度要大得多。这主要与心脏复杂的生理特性有关,一是心脏难以耐受缺血,离体后冷缺血时限仅为4-6个小时,肝脏是10-12个小时,肾脏是20-24小时;一是在保持心脏跳动状态下,如何顺利完成移植,尤其是获取和吻合部分。 

为此,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科及手术麻醉中心等多学科团队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进行了数十例大动物实验,对关键技术难点进行攻关,设计、摸索、验证与优化灌注手术方案,总结了一套全新的心脏移植技术流程,并完成了10余次临床“无缺血”心脏获取和离体常温机械灌注演练。 

殷胜利教授认为,“无缺血”心脏移植主要是理念的创新,需要突破外科的传统观念,如心脏不停跳对手术视野的影响、克服对冠脉灌注可能造成的心肌损伤,是整体流程和治疗方法的改进。

“无缺血心脏移植技术的成功应用,能够最大程度保护供体心脏功能,并能精确评估供体心脏功能,延长体外的保存时间,以提高供体心脏的使用率,让更多患者获得救治机会。”何晓顺教授称。  

 

【记者】江玲 

【通讯员】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7/16/c5532207.html?colID=6349&firstColID=6349&appversion=7720&from=weChatMessage

报道时间: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