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派】十几岁发病者不在少数!帕金森不再是"老年病"
2018-04-08 羊城派
文/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实习生 徐娇洋 通讯员 彭福祥
每年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世界多地都举行宣教活动,呼吁关爱帕金森病患者,提高帕金森病的公众关注度。近日,羊城派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帕金森病日采访中得知,帕金森病不再是单纯的老年病,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可能患上帕金森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陈玲主任医师表示:“目前,所接诊的帕金森患者中年轻病人大概占20-30%左右,虽然年轻患者以40-50岁为主,但更年轻的20多岁的也有。”
“在我们影像检查确诊的帕金森病人中,20-30岁的其实并不少见,我们确诊的最年轻的才十几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张祥松教授说,“而且年轻人出现相关症状一般不会考虑到是帕金森,所以最后到我们这来做检查的可能都是被误诊一段时间的了。”
陈玲主任介绍,目前20多岁的年轻人发病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遗传因素。“我们之前有一个病人18岁起病,几年后确诊是帕金森病。他就是因为遗传基因问题,来源于父母携带的致病基因。目前他的状况还可以,已经回学校上课了。”陈玲说。
“帕金森患者中,年轻病人手术后的恢复可能性比老年人更好。之前有一个45岁的病人,术后可以达到完全停药,虽然这是极少见的,但大部分术后继续用药物辅助都可以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生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刘金龙教授说,“所以对于帕金森病还是要早发现,早进行干预。”
陈玲主任表示,年轻人出现动作慢、肢体僵硬、震颤等运动障碍,同时合并嗅觉减退、夜间睡觉大喊大叫等睡眠障碍时,一定要警惕是否是帕金森病,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由于现在公众对于帕金森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所以看起来好像帕金森病越来越多,但其实发病率是没有什么差异的。随着对帕金森病认识的逐渐加深,它也不再是以往大家所认为的老年病,年轻人也是有不少帕金森患者的,所以都不能掉以轻心。“陈玲主任提醒。
关于帕金森病,你必须知道的事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震颤、僵硬、动作迟缓等症状,是中老年的常见神经系统病变之一。据统计,在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为1.7%,全国大概有300万人患病。
早期诊断误诊多
PET显像新技术精准”揪出“帕金森
“帕金森病早期的非运动症状并不典型,早期对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也不敏感,没有经验的医生容易误诊为脑梗塞、抑郁焦虑等其它疾病。这就推迟了用药的时机,而且也让不少患者接受了不合适的治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教授陈玲说。
然而,现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影像“新”技术最早可在运动症状出现前发现患者脑内异常,实现帕金森病的早发现早诊断。
“我们可以进行氟多巴PET脑显像检查,在患者还没有任何运动症状或很轻微的时候,检查脑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能够提早发现问题,患者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30-50%的时候就能提示可能患有帕金森,而通常患者出现运动症状时,多巴胺能神经元一般已经减少了7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核医学科张祥松教授说。
“蜜月期”终结药效减退
新型药物或将成为“长流水”
据介绍,在用药方面,左旋多巴类药物是治疗帕金森病最有效的药物。但是该类药物却存在非常明显的“蜜月期”,可在服用3-5年后,不少患者都会出现药物疗效减退的现象。一般表现为药效持续时间缩短或者出现手舞足蹈样动作等运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于此,非左旋多巴类药物因其半衰期长在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或能克服“蜜月期”,成为治疗中的“长流水”。
“像去年才进入中国、今年初才在广州上市的雷沙吉兰(新型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就能较好地改善患者晨起的僵直状态,还可能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普拉克索缓释片、罗匹尼罗缓释片、以及准备上市的罗替戈汀皮贴剂这些新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不仅可以平稳地控制帕金森病症状,而且可能对患者睡眠有明显改善。”陈玲教授说。
局麻变全麻
“帕金森手术”不再难熬
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是中晚期帕金森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帕金森症状同时可减少运动并发症。
“目前国内流行的DBS手术电极植入都是在局麻下完成,需要患者在手术中保持清醒的状态,配合手术中测试以达到最佳效果。但是局麻手术前要求患者停药,患者必须忍受停药后症状加重的不适,手术中又叠加定位头架、固定体位限制等诸多不适,患者非常容易紧张、焦虑,甚至不能耐受而拒绝手术。同时紧张、恐惧等引起的血压升高等问题也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风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刘金龙教授介绍。
中山一院团队经过前期的参观学习和认真的术前多学科讨论,于2016年开展首例全麻DBS手术以来,麻醉科江楠教授协助神经外科已经成功为56位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完成全麻下的DBS手术。刘金龙教授表示,通过与以往的局麻手术对比,全麻手术在电极植入的准确性、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异,但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更高。
新型可穿戴设备
“一步一歌”纠正步态
步态困难和行走不稳是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最严重的运动症状,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易导致患者跌倒而引起骨折外伤等一系列合并症。卞瑞豪康复治疗师说。
现在,随着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的兴起,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也出现了高科技的身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引入的“步歌”可穿戴设备就是这样一套智能步态训练系统。
据介绍,帕金森患者使用“步歌”可穿戴设备进行步态纠正,只需要佩戴便携式传感器和蓝牙耳机,十分方便,在家中也可进行步态纠正训练。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正常”的步态会通过传感器触发蓝牙耳机,实现音乐的连续播发。如果行走中断或者步态不稳,音乐即会中断。
来源|羊城派
图片|视觉中国
责编|魏礼园
http://ycp.ycwb.com/ycpFront/content/news_hot/201804082136008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