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参考】得了帕金森,生活难“稳”住?五学科专家放“新招”
在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到来之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麻醉科和核医学科组成的帕金森协作组,联合放出帕金森病综合诊疗的“新招”和“大招”,帮患者稳住“震颤的生活”、早期诊断和优化治疗。
核医学科:影像新技术有助于早期诊断
帕金森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延缓疾病的进展。然而帕金森病早期症状未必典型,患者容易误诊为脑梗塞、焦虑症等其他疾病。这样一方面推迟了用药的时机,另一方面让不少的患者接受了不合适的治疗。
中山一院核医学科主任张祥松教授指出,该院率先利用氟多巴PET显像设备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极大地提高了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减少了患者的误诊和误治。
神经科:晨僵、睡不好?新药有对策
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在用药方面,左旋多巴类是治疗帕金森病最有效的药物,刚开始用药时,疗效显著,然而“蜜月期”顶多有3-5年,不少患者随后会出现药物疗效减退,表现为药效持续时间缩短,也就是“剂末现象”,有些人则出现手舞足蹈样动作,即“异动症”等运动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新药或许能帮患者解决这些问题。中山一院神经科专科主任陈玲教授指出,非左旋多巴类药物因半衰期长在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新型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和较好地改善患者晨起的僵直状态,新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则不仅可以更平稳地控制帕金森病症状,而且可能对患者睡眠有明显获益,有些药物不需要频繁服药,一天只需用一次,让患者更为轻松。
目前,中山一院参与了全国多项帕金森病新药多中心临床研究,患者如愿参与新药临床研究,可向就诊医生咨询。

步态困难和行走不稳是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最严重的运动症状,也是棘手的问题,易致患者跌倒而引起骨折外伤等一系列合并症。更糟糕的是,药物和手术对缓解步态困难帮助不大。记者从中山一院康复科获悉,借助可穿戴设备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患者的烦恼有望得到解决。
该科从国外引入为帕金森患者服务的可穿戴设备。这是一套智能步态训练系统。使用时,患者需佩戴大腿便携式传感器和蓝牙耳机,通过下肢步态来触发蓝牙耳机音乐的连续播放,通过激活脑多巴胺觉醒激励系统,从而重新塑建步态和步幅自主控制。使用者可以在安全、愉悦、自我激励的状态下快速达到步态锻练的效果。除了帕金森病患者,其他需改善步态的老年性疾病患者也可使用这套设备进行训练。
神经外科+麻醉科:最新技术令“脑起搏器”可在全麻下完成
中山一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刘金龙教授指出,对于病程超过五年、出现运动并发症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来说,还可寄望于有“脑起搏器”之称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治疗。
俗称“脑起搏器”的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是中晚期帕金森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该手术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在脑深部特定的神经核团或结构内植入电极,通过不同电压、脉宽和频率的电刺激,达到治疗或控制某些功能性神经科疾病的一种先进治疗手段。
目前,国内多采用局麻下的DBS手术。患者需要在手术前停药,在手术中则需保持清醒状态,配合术中测试以达到最佳的脑部电极植入。然而,有相当多的患者难以承受停药后症状加重、手术定位头架的不适、固定体位限制、呼吸功能限制等影响,导致紧张、恐惧、疼痛,甚至因为不能耐受和配合长时间的清醒手术而导致手术中断,失去治疗机会。更糟糕的是,有些患者在手术中难以克制紧张、恐惧、疼痛,引发心率快、血压增高,造成心肺功能的损害,增加术后颅内出血、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在中山一院麻醉科和神经外科的联合协作下,该院自2016年率先在内地完成首例全麻DBS手术病例。通过与以前的局麻下DBS手术相比,全麻手术在电极植入的准确性、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方面,并未见显著差异,但患者对治疗的舒适度、满意度和评价更高。目前,这项技术在该院已由新技术转为常规技术,累计有56位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成功接受了全麻下的脑电极深部置入术。
康复科:吞咽困难说不清?可求助康复训练
药物及手术对吞咽困难、语言及步态障碍的改善效果非常有限,康复训练却可以起到显著的改善效果。记者从中山一院康复科获悉,专业康复医生和治疗师根据患者功能障碍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疗法,选取合适的辅助器具,已让不少老年患者改善功能,年轻患者回归工作岗位。康复疗法包括言语吞咽疗法、肢体运动疗法、认知心理疗法。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任珊珊 通讯员 彭福祥 2018-04-09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冯冯
图@视觉中国
http://www.gzcankao.com/news/wx/detail?newsi=148254&time=1523363088163&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