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全国首例!男子肝肾“生命线”被肿瘤堵塞,20名医接力救他

2019-07-22

“华南最强医院”再次书写“全国第一”记录

血管堪称人体的“生命线”,输送血液、营养和氧气,如果血管被压迫、堵塞,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广东一男子腹部胀痛4个月,发现下腔静脉血管里塞满肿瘤,若不及时切除肿瘤,肝脏和肾脏将走向衰竭,生命危在旦夕。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7月19日获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个学科20位顶尖专家,接力登上手术台,经9个小时的奋战,为这位患者切除巨大血管肿瘤,摘取肝脏在体外修剪后重新植入体内,并换上一段长达15-16厘米的人工血管。

据了解,这是全球第二例、中国第一例采用体外循环、体外肝脏切除、自体肝移植、肾脏静脉切断重建、下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移植等六大高难手术来治疗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病例。


腹部胀痛双腿浮肿 竟因血管里长肿物 

家在汕头的李先生今年52岁,几个月前,他出现腹部胀痛,持续4个月不见好转,后来双腿也开始浮肿。

在当地医院采用利尿药物治疗后,虽然脚肿有所减轻,但腹胀一直无法缓解,随后被检查出下腔静脉血管有肿物。医生建议他转到中山一院就诊。

接诊李先生的是中山大学名医、中山一院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王深明教授。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王深明判断他的病情严重且颇有蹊跷之处,马上安排他进行CT检查。

CT检查结果出来后,王深明教授发现李先生肝静脉血管肿瘤堵塞了肝静脉的回流,无法采用过去的常规方案治疗。他立即邀请中山大学资深名医、肝胆外科学科带头人梁力建教授,肝胆外科汪谦教授协助诊治。两位肝胆外科专家会诊后决定立即收患者入院。

据中山一院肝外科主任彭宝岗教授介绍,为了救回这位病情复杂的患者,医院举行了多次多学科会诊。

6月24日下午,肝外科、肝移植科、肾移植科、医学影像科、介入科、血管外科、心脏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手术室及重症医学科等11个科室的专家进行了大会诊。

专家们诊断,在患者腹腔内“捣乱”的是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肿瘤堵塞血管,范围从肾静脉的入口蔓延至心房入口,肝静脉也被阻塞。更糟糕的是,肿瘤可能已侵犯右肝静脉、右肾静脉。

手术方案“难上加难”,全球仅报道一例

“由于肝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有进难出,患者的肾功能已经不妙,再不切除肿瘤的话,病人的肾功能将很快衰竭,肝功能也将步其后尘,最终危及生命。”梁力建教授听取各科专家的意见后,突破常规地提出在体外循环下切除下腔静脉血管、体外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必要时采取肾切除自体移植的手术方案。

图说:中山大学资深名医、肝胆外科学科带头人梁力建教授

梁力建解释,之所以要采取自体肝移植,是因为病人的肝脏有保住的可能性,而要想完整切除已经塞满肿瘤的下腔静脉,就要先把肝脏移位。

这一治疗方案中的每一项手术操作,都堪称高难度,加在一起则“难上加难”。

据了解,切除下腔静脉肿瘤后进行自体肝移植和自体肾移植全球只在2015年报告过一例,国内虽有切除肿瘤同时进行自体肾移植的个别病例报道,但切除肿瘤同时进行自体肝移植的手术尚没有报道。

手术室里“名医荟萃”  医生洗手待命接力上台

为确保万无一失,承担手术重头戏的肝移植、肾移植科团队,针对李先生体外肝切除和自体移植、肾脏保护等手术难点进行充分准备。体外循环科则根据自体肝移植和自体肾移植手术的方案,设计出一套新的体外循环管径线路。

这场手术有10个科室的20位专家参战,每个科室都派出了“最强战队”。

手术方案则是细化再细化,更新再更新。手术必须环环相扣,有一处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功败垂成。

6月26日,手术前一天,最新一版方案通过微信群,转发到各位参战专家的手里。

“我从医25年,这是第一次遇到如此精细化的手术方案。”体外循环科主任荣健教授事后笑称,10个科的医生如何分组、每科医生何时接力上台,可能出现哪些意外状态、一旦出现意外该如何应对……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6月27日,李先生被送进手术室。

麻醉科副主任冯霞教授担任主导麻醉。肝外科副主任李绍强教授先对患者开腹并评估患者后续手术情况。随后,他和梁力建教授对肿瘤进行分离。

一时间,手术室里“名医荟萃”,20位专家洗好手,等候接力上台手术。

医生严密监控 将塞满肿瘤的血管“拉离心房” 

心脏外科徐颖琦教授、肾移植科王长希教授、体外循环科荣健教授联合对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肾静脉切断和左肾静脉分离阻断。

接着,在不开胸手术的情况下,将长满肿瘤的一段下腔静脉进行分离。

这一过程中,肿瘤如果出现破裂,将可能导致在胸腔内的播散。为此,麻醉科冯霞教授一直守在B超旁对心房进行实时监测。

徐颖琦、王长希两位教授则将肿瘤向下牵拉,待其离开心房后,干净利落地切断了下腔静脉,将门静脉插管通过体外循环转流,随后切断肝动脉、门静脉、胆总管,在左肾静脉平面切断下腔静脉,完整切除整条下腔静脉和肝脏,移出体外交给肝移植科专家做肝静脉的修整、肝脏尾状叶肝切除。

梁力建教授和血管外科王冕副教授对患者进行了下腔静脉-左肾静脉的静脉人工血管移植重建。“肿瘤侵犯的血管很长,我们切除血管后,用来替换的人工血管长15-16厘米。”梁力建说。

这时,王长希教授重新接力上台,与肝外科李绍强教授做右肾静脉和人工血管吻合重建。

“患者有尿了!”这意味着前面的手术操作奏效,患者双侧肾功能终于保住了。梁教授和王冕副教授继续将心房下方下腔静脉与人工血管进行吻合,恢复了下腔静脉血液回流。

肝脏在体外修剪 重新植入腹腔

随后,肝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中山一院副院长何晓顺教授与肝移植科副主任王东平教授上台,对摘取下来的肝脏进行尾叶切除。经肝静脉切除整形以后,右肝静脉恢复通畅。

图说:中山一院副院长、肝移植科学术带头人何晓顺教授

在何晓顺的手里,患者的肝脏仿佛被施了魔法:肝右静脉和肝左、中静脉被巧妙地拼合成一个开口,短暂离体的肝脏被重新放入腹腔,先与肝静脉吻合,然后依次与肝动脉、门静脉、胆管一一吻合。伴随着血液的注入,肝脏恢复了血运,颜色变得红润,宣告了自体肝移植的成功。

图说:7月19日,患者李先生恢复情况良好。

经历9个小时奋战,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顺利复苏,并送到ICU病房。术后第一天,李先生拔出气管插管,意识清醒,呼吸平顺,肝功能正常。术后8天转回肝外科治疗,至今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CT人工血管通畅,肝静脉血流通畅,近期可出院。

“如果没有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病情这么复杂、难度这么大的手术是难以获得成功的!”何晓顺说,这次“超级手术”的成功,体现了中山一院“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多学科协同合作的强大实力和敢于攻坚克难的精神。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梁嘉韵、彭福祥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燕、任珊珊

报道链接:http://www.gzcankao.com/news/wx/detail?newsi=514547&time=1563541607590&from=groupmessage

2019-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