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驰援日记:“你们不出院,我们不撤离!”

2020-02-09
病人的情况有好转,我们不放弃不抱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内科 黄林洁副主任医师 


(黄林洁副主任医师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20名队员中,唯一一位女医生)


从1月26号接手汉口医院的呼吸科病区至今,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病房环境还是患者情况,一切都在慢慢改善,这都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还记得第一次进入病房,首先感受到的是忙碌的氛围。即使隔着护目镜,也不难看出上一班同行们的疲惫。


交接班后,我们发现病区情况可以简单概括为:全病区所有患者的诊断都是肺部感染,胸部CT都是双肺磨玻璃、实变、纤维化,基本没有做过核酸检测,危重患者都是呼吸衰竭、低氧,严峻的情况让我们更加紧张。


但查房的结果让大家的心情稍微好转:虽然重症患者居多,但有部分患者的情况确实呈现逐渐好转,证明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正在起效。


我们抓紧时间学习了汉口医院的电子医嘱系统,针对各个病人情况对医嘱进行调整,希望可以帮助更多人恢复。


第一次值班期间,我们发现病房的供氧压力不足,而充分的氧疗十分重要,这是一个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赶紧向上级反映,希望可以得到帮助。在值班时,我们不仅要处理病情,还要不断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值完第一个班下来,确实有种身心俱疲的感觉。


但情况在一点点变好,第二次值班时,我发现病区供氧不足情况已部分改善,钢制氧气筒“大炮”的出现,首先满足了极重症患者的吸氧需要。不过,更换新氧瓶的频率较高,平均1-2小时就要进行一次,由于人手不足,医护需要一起上阵才能做好及时更换,再加上处理病情,大家完全没有什么休息时间。


值班过程中,有两个患者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第一个是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双肺弥漫病变、I型呼吸衰竭、有严重低氧血症,基本上每个小时都要为他更换一次氧气筒,每次更换时都需要我、陈茗副教授、邹子俊主治医师三个人协同工作,尽力缩短更换时间,以避免患者出现低氧。


老爷爷对我们十分亲切礼貌,总是感谢我们,安慰我们说自己没事,让我们多去看看别的病人,或者去休息一会儿。


另一个是一位60多岁的患者,同样是双肺弥漫病变、I型呼吸衰竭、有严重低氧血症,但可能是出于紧张,他的配合度并不好,总是拉扯吸氧面罩和导管,并不断呵斥医护及陪护他的女儿。


我们只能在治疗的同时,尽力安抚他的情绪,并安慰他疲惫的女儿。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他的情绪终于渐渐缓和,开始配合我们的治疗。


在值班过程中,我们主要任务是处理病情、完成病历书写,交接班后巡查病人,解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琐碎的事情也比较多。


在第三次值班时,我们每位医生都书写了20多份病程记录。但令人欣慰的是,这次我们发现至少有一半的患者病情是稳定中逐渐改善。


经过几次合作后,我和同事们都有了默契,值班过程中工作效率更高,更换氧气筒的速度和熟练度也显著提高,都成为“熟练工”了。更令我们骄傲的是,碰到患者出现病情波动时,我们分工合作、迅速抢救,让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并顺利交接给了下一班医生。


在这几次值班中,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但大家从来不放弃、不抱怨,只是利用现有条件尽力去做好工作。


所幸,一切都在慢慢变好,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尽管前路艰险,我们也会披荆斩棘、奋力而行。相信走过最黑的夜,我们很快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结束值班的黄林洁副主任医师,难掩疲惫。

奄奄一息的病人,被救醒后竟问“我还要不要上班?”
记录人:广东省支援武汉疫情防控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护士陈娟

2月2日,今天是我要从中午12点值班到16点。仍然是3层手套两层眼镜,但因为我的手被割伤了,今天我必须戴两层外科手套,又厚又不透气,很影响手指活动,也不利于第3层手套的更换。


因为物资不够,护目镜在消毒后重复使用,导致起雾越来越严重,在穿刺留针时明显比第一天慢了很多。操作变得很艰难,病人的血管很细、弹性很差,庆幸的是所有都一次穿刺成功。


下午三点,我正准备回护士站看医嘱,突然听到另外一台心电监护仪不断报警,我马上跑过去,发现U5床的患者血氧饱和度降低至54%!


我第一时间冲去护士站叫医生和师兄,然后反复调供氧系统,想加大流量供氧,但最高也只能调到2升/分钟。再三确认仪器的连接是完好的,指端接触也没有问题。


情急之下,我只能拼命拍打着那位病人,他意识还是存在的,能睁开眼睛看着我,但很快又昏睡过去。


看着他生命体征:心率123次/分钟,呼吸:38次/分钟,血氧饱和度53%,血压138/89毫米汞柱,短短几分钟由于供氧不足最快心率达到208次/分钟,呼吸:56次/分钟,血氧饱和度12%,血压:98/60毫米汞柱。我无法想象他有多难受,或许马上要窒息了!


我听到他的呻吟声消失,心里很着急,呼吸也不由自主地随他加快。很快,我又发现他的面罩在他张嘴呼吸的时候会漏气,我用双手按压面罩保证他唯一的氧气来源能送进去,同时另一边等着师兄们能送来“大炮氧”。 


说到就到了,医生很快制定治疗方案,用高流量湿化治疗仪给病人使用。但由于接口不配套,竟然无法使用。而此时病人在我按压面罩吸氧下血氧饱和度升至40%。


师姐当机立断:“快组装接头!”师兄马上动手,现场很快完成组装,终于,在发挥了所有人的聪明才智后,病人顺利得到高流量吸氧治疗,血氧饱和度上升至84%。


万万没想到,血氧升高后不到一分钟,他睁开了眼睛,问我:“我还要不要上班?”


“这是谁家的孩子,又是谁家的父亲啊?住院了还一直想着上班的问题,他肯定是家里的顶梁柱,孩子和老人都盼着他回来赚钱养家。”我想着,心里隐隐作痛。


他还问了很多问题,我一直守在他身边,耐心地把一一回答。最后,帮他湿润嘴唇。他很有礼貌地道谢,瞬间,我红了眼圈。


病人吸氧时需要按压面罩


隔离的病人没有家属陪伴。今天,在给这位病人按压面罩的过程中,我一直鼓励他,给他加油。我希望,他能感受到医务人员的鼓励和陪伴。

在最艰苦的时候,愿我们的声音盖过刺耳的仪器警报声,给予病人坚持的力量和生的希望!


“你们不出院,我们不撤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重症医学团队

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重症医学团队


新春伊始,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出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从武汉拉开序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重症医学科(ICU)、党支部挺身而出,率队义无反顾地奔赴最危险的战场,承担起阻击疫情的艰巨任务。


1月24日,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健锋主任医师率领司向主治医师、梁朋护理师率先加入了首批广东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到达武汉的翌日,他们立即随医疗队投身于抗疫战争中,并接管了武汉市汉口医院的呼吸内六病区。


该病区共接收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70余名,其中超过四成患者病情严重。由于汉口医院仅为二甲医院,病房布局不合理,设施陈旧,医疗设备不足,院感防控措施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医疗条件艰苦,人员极端不足,医疗队开展救治工作极为困难。


然而,医疗队员们以丰富的实战经验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应对措施,他们积极改造病区设置、规范诊疗流程,安慰鼓励病患、积极筹集设备,同时应用加强氧疗、重症超声应用等先进重症抢救技术及理念使一个又一个患者病情迅速稳定下来。


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的到来不仅分担汉口医院医护人员压力的同时,也给病患带来新的希望。


“请放心,你们不出院,我们不撤离。”吴健锋书记常常安慰那里的患者。




吴健锋主任医师在汉口医院查房时,患者朝他竖起大拇指。


在完成一场繁重的医疗任务的同时,吴健锋作为医疗队的临时党支部书记,组织大家进行理论学习,司向主治医师正是在这种战斗的氛围下,向党组织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


2月2日,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兼党小组支部书记、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教授作为国家级专家组成员,赶赴武汉执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

出发前管向东教授表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国家有困难,重症医学专家应当迅速响应,召必至、战必胜!” 


紧接着,重症医学科的王翠萍主治医师、胡桂花护士、李冠湘护士、张梦弟护士系上火红的围巾,参加广东省第二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加入了武汉汉口医院另外一个感染病区的工作中。

荣获“仁心妙手护士”称号的重症一科的男护长卫政登也将赶赴武汉支援。ICU几十名医生护士报名加入后备医疗队,随时准备待命出发支援。


这支在医疗战场上特别能战斗、总是啃硬骨头的队伍说:“国有难,招必至,战必胜!”


特殊病房里“一针见血”,5年“老”护士还是激动!
记录者:广东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队员、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综合一区李婕茹



李婕茹工作中


2月4日凌晨3点,我与战友赶到医院,接班。走入病房,安静的走廊让人心里踏实了很多——病人能安静入睡,表示当前病人生命体征较平稳,我们广东医疗队队员们的付出有成效,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病房里只有我们在不断来回,密切观察着每个病人的生命体征,做好记录。此时我们是最温柔的时候,说话轻声细语,动作轻柔,生怕把病人吵醒。


可换氧气桶就没那么轻松了。大部分病人需要加氧,病区供氧不足,氧气桶跟我这个166厘米的“高个女生”一样高,而且还笨重无比。哪怕现场我们已经掌握好技巧,两个女生就能迅速换一桶,但一个班至少换十几桶,我们累到汗流浃背。只好在看着氧疗后的病人血氧饱和度都在上升,才觉得流更多汗都值得。


天渐渐发亮,到了班岗最后一项工作:抽血。

治疗车推到一位阿姨床前,她睁开眼睛,第一时间对我微笑,然后深吸一口气,缓慢的挪了挪身体做准备,说:“姑娘辛苦了,为了我们你们一夜都没得休息,太感谢你们,谢谢!谢谢!谢谢!” 我没敢多说,怕自己控制不住,感动得哭起来。


“我不怕疼的,扎多少针都可以!”阿姨的话让我伤感。绑好止血带,细找一轮,终于找到了一根弹性还可以的血管,我戴着起雾的护目镜,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双手戴着几双码数偏大的手套,屏气,下针,太棒了,“一针见血”!


这样在特殊病房里的“一针见血”,还是让我这个工作五年的“老”护士激动。


病人主动当“助手”,我们的心被治愈了
记录者:广东支援湖北武汉疫情防控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感染科护士李美平

在汉口医院,我们在全力治疗病人的同时,也被他们“治愈”了。


2月3日


今天我照常去病房给病人输液。


来到一位阿姨的床旁,我准备为她输丙种球蛋白。由于这里的输液网套太少,我们只能选择用瓶身上的挂带作为临时网套,但是它粘的特别紧,加上我们戴着几层手套,拨开挂带实在太困难,我只能用棉签的尾端慢慢挑开挂袋……这时,这位病人阿姨很热心地对我说“小姑娘,我来给你拆。”


说话间她立刻动起手来,四瓶丙球很快都挂了上去……我很感激地说了声“谢谢您!”


没想到,她回答:“不用谢我,是我们谢谢你才对!你们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冒着这么大的危险来这里帮助我们,她们该有多担心……我们谢谢你!”


听完这句话,我又感动又欣慰,情不自禁地笑了。


2月4日 


今天除了输液、接瓶,还要给吸氧的病人更换氧气筒。


由于整个病区很多大部分人都是鼻导管加面罩吸氧,都是双氧筒同时使用,所以氧气消耗的很快,我们要经常更换氧筒,这可是力气活。


没想到,一位来陪病人的阿叔主动帮我们一起运送氧气筒。运到目的地后,我们很感激地对他说:“谢谢您,辛苦了!”  


他却说:“你们才辛苦了!这么忙还要每天不停的搬这么重的东西,你们辛苦了!”顿时我觉得心里暖暖的,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2月5日  


今天上的是16:00-20:00的班。派发晚饭的时候突然想起47床的阿姨没有家属,而且带着无创呼吸机,她自己无法吃饭。我连忙过去问阿姨现在饿不饿。


阿姨盯着我说“我饿,我想吃饭……”刚好她的管床医生过来查房,我们便决定给她暂时取下无创呼吸机面罩,持续高流量双鼻导管吸氧,医生在床边观察着病情变化,我给病人喂饭,看她能不能耐受。


庆幸的是,这种操作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是,她吃得很辛苦。我们想起护士站还有备用的安素粉,于是医生留在床旁看护病人,我飞快的跑去护士站,却发现没有碗也没有温水。没办法,我只能用一个一次性的类似碗的东西装上安素粉。


回到病人床旁,我向隔壁床的阿叔借了点温开水,冲好后用吸管喂阿姨喝了下去,随后又给她喂了点牛奶。


整个过程中阿姨的血氧都还可以,我们也就放心了。阿姨很激动地说:“我吃饱了!谢谢,谢谢你们!”我的心里瞬间百感交集。


自从我们来到武汉,在这儿上班开始,每天都发生着很多让我们感动的事情。领导们的关心,兄弟姐妹以及家人的每日问候,后勤人员的无私奉献,队友们的相互鼓励相互帮助……除此以外,还有病人及家属纯朴又真挚的感谢,每一次都如春雷,撞击着我的心灵,如暖流般温暖着我们疲惫的身体。  


真的很感谢所有关心我们的人,我想说:“谢谢大家!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尽快战胜疫情!我们一起努力!”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何雪华  通讯员 张阳、封雯轩、谢凤兰 梁嘉韵 彭福祥、刘星亮、郝黎、张蓝溪、靳婷、马延召、梁嘉韵、何旭鹏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KtMq8xbZb4UP20z4e1FfQ

20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