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中山一院出动“豪华阵容”逆转重症患者命运
2月13日13时,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隔离病区,一位57岁的新冠肺炎患者突然出现严重的呼吸功能衰竭。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给氧治疗效果不佳,血氧饱和度指标还在继续往下掉,他随时会被活活憋死。
“立即进行气管插管,上有创呼吸机!”闻讯赶来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专家组当场拍板。
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在平时很简单,但操作对象是一个传染性极强的新冠肺炎患者,就意味着参与抢救的医生将面临很高的感染风险。
医疗队领队朱庆棠教授坦言,医生们要在普通病房改成的隔离病区开展重症抢救,条件较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
这是一场堪称“豪华阵容”的抢救:两位“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中山一院显微创伤手外科朱庆棠教授和呼吸科罗益锋副主任医师,中华护理学会理呼吸护理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山一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主任护师、广东“仁心妙手护士”独门绝活奖获得者卫政登护长等均身穿防护服,围在病床前。
建立人工气道,从广州带来的密闭式吸痰管派上了用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动作干脆利落,有条不紊地进行。
最终,患者血氧饱和度提升到98%,命运得以逆转。
名家闪耀 这支医疗“铁军”战力强劲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委、中山一院ICU主任管向东教授,中华护理学会呼吸护理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山一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主任护师,国际矫形外科与创伤学会骨显微外科委员会主席、中山一院医学工程部主任朱庆棠教授,中山医军团唯一的院感专家、医务处副处长刘大钺教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健锋主任医师……这次赴武汉支援疫情,中山一院累计派出151名队员,其中名家闪耀。
超强的专业实力,使得这支医疗“特战队”成为武汉抗疫战场上战力强劲的“铁军”。
(中山一院医疗队为新冠肺炎患者会诊)
1700名医务人员报名做预备队
不仅如此,中山一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兼顾日常救治和急危重症抢救工作。
“我们能够承受‘两线同时作战’带来的救治压力,是因为‘中山医’沉淀百年的精神、高超的专业实力、厚实的人才储备以及规范的医院管理制度。”中山一院党委书记骆腾表示,仅以该院为例,为了确保在特殊时期医院能够平稳运转,该院制定了13项管理制度,严抓落实。医院在武汉疫情暴发后即成立多学科组成的抗击疫情“特战队”,并成立了600人的“预备队”。2月13日,中山一院1700名医务人员再次报名参加第二支“预备队”。
在疫情面前,“中山医”老中青三代医务人员积极请战。
中山一院党委书记骆腾说,连77岁的资深专家钟佛添教授也主动向党组织请缨战“疫”:“84岁的钟南山可以奋战在抗疫一线,我的身体状况也行!”
支援友军展现无私情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场上,中山一院与其他兄弟医院并肩战斗,无私支援。
2月11日,中山一院继支援武汉10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后,再次将校友捐赠和医院自有的1台ECMO、2台呼吸机以及防护服、手套等捐赠给前线。这批价值300多万元的医疗装备,将用于支援广东在荆州的兄弟医院医疗队。
中大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动情地说:“这个时候不分你我,要把最好的物资给前线。我们筹措物资再难,也没有他们在前线难!”
这些举动,充分体现了中山大学医科“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使命担当和几代“中山医”人的峭峻风骨。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 梁嘉韵 刘星亮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邱伟荣
报道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from=singlemessage#/detail/1158362?site4
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