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广播电视台】“最强大脑”合力救治武汉危重症患者
在本次疫情中,中山一院派出了三批共计150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前线。昨晚(21日),医院的专家团队在广州通过视频连线,为前方的重症患者“把脉问诊”。
晚上7点,在中山一院的远程会诊中心,专家都准时坐在屏幕前,仔细收听来自武汉前方医疗队的病人诊断报告 。这是一名66岁的男患者,2月5日到武昌医院就诊,因为病情持续加重,伴有呼吸困难,需要各方专家会诊,制定诊疗方案。专家们展开讨论,“望闻问切”轮番上阵。
除了这名男患者,本次会诊也为一名63岁的合并高血压女患者制定了综合救治方案。
这次针对武汉前线危重病人展开的会诊,邀请了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等十几个专科的专家参与,他们有些还是当年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旻湖表示,病人病情到危重的时候有很多器官功能衰竭,包括肾功能、肝功能的衰竭,或者是心功能的衰竭,这个时候的救治就需要多学科的专家一起来出谋划策。
为应对疫情,医院建立了重症患者MDT协作模式,组建了一支包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10多个学科组成的专家队伍,负责指导病例会诊和临床救治工作,并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力求提高前方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阅读延伸】
因地制宜搭建重症救治病房
中山一院医疗队进驻武汉协和医院后,迅速收治了50多位患者。这些患者大多是严重低氧、重度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有些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病情重、进展快,持续发展成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据了解,武汉协和医院只有一个ICU病区20张床位,难以满足重症患者救治需要,而普通病房设施简单无法为重症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
“让危重症患者活下来”成了医疗队的共识。队员们因地制宜,迅速行动搭建“高级生命支持单元”。前线医疗队指挥组对“高级生命支持单元”的具体设计及布局、房间环境消毒措施、呼吸机过滤器、密闭式吸痰管、呼吸囊等的准备及人力资源的调整进行了讨论和布署,并做好危重症患者意外拔管、供氧中断、断电、呼吸机故障等安全应急预案。
图为重症患者在“高级生命支持单元”中接受治疗
大家分头行动,医疗队队长朱庆棠教授与协和医院临时指挥部进行协调沟通,副队长罗益锋副主任医师调配医疗人力安排,重症一科刘勇军副主任准备相关设备、技术、药物,并联系院本部重症医学科和抗疫特战队的同事,大家共同为前线筹备高级病房出主意,护理部成守珍主任着手调整护理人员,将有ICU经验的护士调整到高级病房,肾内科郑勋华医生负责血液滤过设备搭建。
很快,一个装备了无创呼吸机、氧疗仪、多功能监护仪床边超声机、床边心电图、输液微量泵、可视喉镜、正压头套、运药机器人等设备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便运作起来了。
高端技术赢得患者生机
“高级生命支持单元”投入使用后,医疗队如虎添翼,迅速开展了包括有创呼吸机支持(气管插管)、血液滤过以及俯卧位通气等多项技术,救治了多位危重症患者。
图为医疗队开展有创呼吸机支持技术
近日,正在救治的一名危重症患者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给氧均失效,患者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朱庆棠、罗益锋、成守珍等专家当机立断:“上有创呼吸机!”患者接上有创呼吸机,血氧饱和度马上上来了。
2月15日,肾内科郑勋华教授指导团队,首次在呼吸危重症病房开展床旁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血液滤过技术(CRRT),该项技术可过滤危重患者的炎症因子,为患者搭起新的“生命通道”。
2月16日晚,一位重症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正在生命垂危之际,罗益锋、胡春林、杨璐等专家立即指导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经过半小时治疗,患者血氧饱和度上升至100%,从死神手里被救了回来。
图为医疗团队首次开展血液滤过技术
广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刘家晖报道。
通讯员: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s://wapnews.gztv.com/articles/shareDetails?id=7013
20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