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赴湖北医疗队员日记:说干就干!给危重症患者搭建ICU病房
编者按:这是赴湖北医疗队员从武汉发回给中国青年报的日记,记录了一线真实的工作状态。来自广东、上海、北京的医疗队员带来了先进的医疗经验,也发现了很多实际困难,他们因地制宜,利用现有资源搭建起了“ICU病房”,为了预防患者意外拔管自制手套式约束带,发明了氧气流量提示牌……
2月8日开始进驻病房收治病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瞬时打响!
两天时间匆匆而过,50张床转眼就全部躺着重症患者,许多病人是严重低氧、重度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全体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各项抢救紧张有序进行。
然而有些老年病人基础疾病较多,病情重,病情进展快,迅速发展重度ARDS,普通病房使用氧疗和无创呼吸机治疗,低氧血症难以纠正,预后不好。看着有些病人治疗效果不佳,我们队员心情都不好。
由于我队接管的隔离重症病房条件有限,氧疗或无创呼吸支持不能缓解重度呼吸窘迫的患者症状,队员们都很着急,纷纷想怎么才能更好提高这些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为此医疗队立即召开队务会,经大家充分讨论后形成共识:现有条件不足,但是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利用病房资源,创造一切条件为患者提供更有力的生命支持手段,在病房开设ICU治疗单元!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山一院重症医学专业人员优势和特长,尽最大可能降低危重型病人的死亡率。
说干就干!大家立即分头行动,队长朱庆棠教授马上与协和医院临时指挥部进行协调;副队长罗益锋教授调配医疗人力安排;刘勇军副主任立即进行简易ICU病房规划,并获得后方院本部重症医学科、抗疫特战队支持,准备ICU的相关设备、技术、药物;成守珍主任着手调整护理人员,将有ICU经验的护士调整到ICU病房;血液透析郑勋华教授负责CRRT事宜。一个简易而又高效的ICU病房立刻建起来了。
与死神赛跑,挽救每一个生命,是中山一院医疗队的担当。让危重症病人活下来,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和机会,相信ICU会在后续重症病人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天武汉下雪了,雪过天晴,阴霾很快就会散去。
重症病人搭建的“ICU”中进行救治
武汉开始逐家逐户排查,加之之前登记的在一一安排住院,我们的工作量显著增多,上海第一批赴湖北医疗队负责的北二和北三楼都在病房外的走廊加满了床位,陆续收治病人,因走廊设备简陋,故收治一般轻症病人,以简单吸氧和补液为主,吸氧也是用传统的氧气瓶供氧,病房的床位都让给了需呼吸机和高氧治疗的重症患者。
我负责的是四人间重病房外加走廊一轻症患者,重症病房4人均为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一个大叔是气管插管患者,52岁,留置胃管和导尿管,3个微泵持续维持药物治疗,必要时给他进行吸痰。该患者日常表现较烦躁,为防止意外拔管我们往往要进行必要的约束,但是在一线护理工具紧缺的环境下怎么做到合理又不伤害到患者?
我利用现有的资源——避光网套和绷带,做了个简易的手套式约束带。令人欣喜的是,这个办法简单好操作,使用效果也不错,病人没有出现拔管现象,间接保护了患者的安全。队员们看了暗暗称奇,准备在其他有需要的病人身上也效仿一二。
12床是前天凌晨收治的一个阿姨,因为疾病转变快,搬运多次,当时收进病房时发现患者左大腿髋部明显受压破损,当我看到此情此景,伤在她身上,痛在我心里。因疫情特殊时期,护理材料有限,怎么能更有效又快速地帮阿姨解决痛苦?此时我就想到了我们金山医院大后方造口治疗师蔡蕴敏老师推荐的美皮康敷料,之前看到有队员因长期佩戴护目镜与口罩,造成面部与鼻部压疮破损,医院就为我们快递了敷料,虽然为数不多但非常管用。队员们一致同意给阿姨用,阿姨的伤口日渐好转,这是对我们最好的奖励。
所谓医者父母心,每天和这些病人接触,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心尽责做好每一件事。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作为疫情特殊时期的专业护理人员,更深知护理之重要性。“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带着这句谨言为病患服务,希望我护理治疗的每一位病人都能尽早康复,这是我唯一的目标。
2月16日,武汉天气晴朗,听说北京也是大晴天。
和往常一样,我们穿好防护服走进病房,开始交接班,仔细查看着每一个病人的状况:吸氧几升每分,憋不憋气,吃饭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舒服;胃管深度,尿管的固定情况以及尿的颜色,气管插管的深度,呼吸机的参数等等。
由于医护人员的防护眼罩可能会造成部分视线受限,遇到需要读取病人吸氧情况等参数时,特别费眼神。我观察到,病人的氧气带在床头墙上,墙上有接孔,氧气表头和接孔连接,一根吸氧管连接给病人吸氧,从而缓解病人憋气的症状。医护人员交接时要看清楚参数,就得把提示字牌放大。
经过一系列操作,我的小发明——氧气流量提示牌新鲜出炉!这个牌子的数值与病人吸氧流量一一对应!吸氧几升每分,提示牌上的数字就对应几!清晰、明了,方便大家工作!
报道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ource=share&art_id=1322768396854196026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3227683968541960260
20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