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驰援武汉的广州护士,创作油画记录“疫线战友情”
武汉战疫前线,医务人员互相帮助的场景常常令人感动。
近日,一幅题为《整装待发》的油画在广东医生护士的朋友圈里流传。这幅画描绘了一位穿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在进入隔离病区前,将医院院徽描绘在另一位队员的防护服上的情景,记录了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医疗队员互相帮助的感人瞬间。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2月28日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这幅画作是该院驰援武汉医疗队员陈赛利用休息时间创作的。
作为资深护士,陈赛2月7日随中山一院第二批医疗队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支援战疫,担任隔离病区的主班护士。
陈赛介绍,医疗队员们每天进入隔离病房前都必须穿戴好防护服,为方便工作还要在防护服上写上姓名、医院名称,画上院徽等,这个场景让她有了创作的灵感。
“中山一院的院徽非常简洁,画在防护服上,远远地就能看到中山一院人的身影,胸前的院徽让中山一院人多了一份自豪感。”陈赛说,拿起画笔让自己从紧张的工作之外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她希望画作能鼓舞队友们,继续共同坚守防线。
2月6日,就在中山一院第三批医疗队出发前,陈赛和中山一院麻醉科冯霞教授一起合作创作了一幅《抗疫》的油画。画作刚刚完成,陈赛便跟随医疗队投身到武汉前线的抗疫战斗中。
冯霞介绍说,《抗疫》油画以抽象派的画风,展示了新型冠状病毒对人们健康的威胁,巨大的注射器代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全国人民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决心,单链RNA扭成的符号代表了科学家们破解病毒的希望。
“在这场战疫中,医务人员除了抗击疫情救人,还可以通过创作生动、饱含真情的文艺作品,为医务人员注入精神力量。”冯霞说。
医患之间不仅仅“以生命相托付”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在“战场”上见证了许多悲欢离合,与患者之间并不仅仅是“以生命相托付”的关系,面对武汉患者,广东医务人员以温情相待。
就在陈赛创作《整装待发》的过程中,她便用手机相机记录下一个感人的温情瞬间。
2月15日中午,武汉下起了立春后的第一场雪,中山一院医疗队西二区3组小队搭乘班车,从驻地酒店前往近一小时车距的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上班。
当班车停靠在医院门口时,陈赛发现队友申贵江第一个冲下车向着医院旁边的小路跑去。
不一会,一个穿着黑色雨衣的身影出现在前面,右手拎着一个大袋子。陈赛仔细一看,这个人正是申贵江。
寒风中,医疗队员们都把双手插兜里,冷得瑟瑟发抖。申贵江却没有戴手套,提着沉甸甸的袋子逆风雪走在前面。
这一幕,让陈赛印象深刻,她立即用手机拍了下来。
走进大楼时,陈赛好奇地问:“你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这么沉?”
申贵江的眉毛、眼镜上沾满了雪花,他一边擦拭一边说:“我刚去医院隔壁的商店买了一箱牛奶和水果……”
原来,西二区33床的阿姨昨天晚上跟申贵江说:“胃口不好,吃不下饭,想喝点牛奶,希望有人帮忙带点纸尿裤和勺羹。”
当晚下班时雪停了,一直嗜睡的阿姨并没有吃上申贵江特意为她带来的牛奶和水果。
次日凌晨3点多,申贵江起床翻看西区的微信群,突然看到群里有人说:“33床的阿姨走了......”这一夜,申贵江心情难以平复。
前几天,33床阿姨的病情曾一度好转,他曾以为阿姨会渐渐好起来。
“我携信而来,您却失诺而去。”申贵江说,阿姨那渴望的眼神犹然在脑海中。
对于陈赛和申贵江等医疗队员来说,每天都在隔离病房里见证生命的脆弱和顽强,他们选择坚忍前行,对病人不放弃、不抛弃,等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一天。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梁嘉韵、彭福祥、刘星亮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梁嘉韵、彭福祥、刘星亮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任珊珊
报道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178712?site4
2020-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