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派】广东实力! 5天成功做3例心脏移植 换心或成常规手术
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李绍斌 彭福祥
五天成功完成三例心脏移植手术,都来自DBCD捐献(脑死亡后心脏死亡的器官捐献)!
11月1日,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了解到,该院吴钟凯教授团队于10月17日、19日、21日分别为3名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成功实施心脏移植手术,目前患者恢复顺利。(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心脏移植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手术,它的技术已经很成熟,它可以像常规手术一样,服务更多患者。”中山一院心外科教授吴钟凯表示,对于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心脏移植是首选治疗方式,他呼吁患者和家属,要尽早不要等到心功能迅速恶化时才考虑移植,对患者身体和经济都会增加更大的负担。
3例移植患者均为扩张性心肌病
中山一院心外科副主任殷胜利教授告诉记者,这3名移植患者都是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心功能较差,但身体情况都还不错。接受完心脏移植手术后,他们都恢复顺利,目前已经转回普通病房。据介绍,目前3位患者的心脏移植手术平均花费20余万元,他们在调整免疫抑制用药后可准备出院。
“很多人都以为,心脏移植手术是‘九死一生’,其实并不是。”殷胜利表示,心脏移植手术一年生存率已经达到91%,5年生存率达到85%,10年生存率为81%,“不论是手术成功率还是远期生活质量,都是不错的。”
事实上,记者采访的多位心脏外科专家都提到过,对于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心脏移植手术开展得越早,效果越好。吴钟凯表示:“很多终末期心脏病患者会认为,我目前的生活质量还挺好,再等等吧,殊不知,这一等就把自己的生命希望给断了。”
专家解释,心脏移植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依然有许多困难。首先是符合捐献条件的心脏本来就少,心脏的匹配,除了相同血型,还有性别(尽量同性别,尽量不要女供体配男受体)、年龄(供体不能大于50岁)、体重(若受体体重比供体大太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容易心功能不全)、术前心功能(供体心功能差,用强心药较多均要剔除)等综合考虑,要求比肝脏或肾脏移植要高很多,因此合适的心脏非常宝贵。
此外,有供体了,患者或家属却犹豫了,有的患者认为心脏移植手术困难、花费高昂且风险较大,最终都放弃等待。记者了解到,在中山一院器官移植手术的“等待名单”上,已经有超过70%的患者还没有等到合适的供体,心脏却已支撑不住,最终不幸离世;还有的患者反复由于手术时机,心功能加速恶化,最后肺、肝、肾等其他器官出现问题,患者就成为了所谓的“边缘受体”,移植手术风险、费用直线升高,供体选择也大受限制。
多年扩心病,差点没了命
68岁的潮州人梁先生就是这样的“边缘受体”。他有多年的扩张性心肌病史。今年7月,梁先生突发严重中风,原本衰弱的心脏早已不堪一击,只好送到中山一院等待心脏移植手术。
梁先生其实是这些“边缘受体”里的“幸运儿”。他本身已经中风,加上血液中的群体反应抗体PRA呈阳性,超急性排斥概率高达10%,这样的情况要找到合适的供体非常困难。“他可能出现和任何血型都不匹配的风险。如果冒险做,就非常危险。”另外,梁先生此时已住院超过1个月,每天都需要服用大量药物维持心功能,已经出现利尿剂抵抗等情况,这些都给移植手术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或许是上天眷顾,就在梁先生在医院里等待供体近3个月时,有一位因车祸去世的47岁男子的家属愿意捐出心脏,让亲人的生命延续。捐献者的血液里,恰巧没有PRA对应的抗原!这是非常罕见的。不过,供体有心肺复苏史,心功能尚未恢复正常,也是一名“边缘供体”,为手术增添的许多难度。
还好,移植手术顺利而成功。术后又出现了严重肺部感染、急性排斥等紧急情况,医生都一一为他顺利解决。如今已是术后2个月,梁先生康复顺利,即将出院。
“如果他早一些做,情况肯定会好很多。”吴钟凯和殷胜利都多次呼吁,不要等到心功能恶化后才考虑移植,“若经心外科医生评估后,有必要开展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应当积极准备,因为他们随时都可能发生猝死。心衰的患者,容易出现肺动脉高压,到最后是想做也做不了了!”吴钟凯说。
那么,究竟哪些心脏病可以选择心脏移植呢?记者让专家列了一个名单:
1.各种严重的心肌病(比如扩张性心肌病,药物治疗效果差)
2.某些原发心脏的恶性肿瘤(如心脏横纹肌肉瘤)
3.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因患病时间过长已经失去常规手术机会(如严重的主动脉瓣不全导致的巨大左心室和低射血分数)
4.既往曾经做过心脏手术,因再次出现严重心脏病变,无法再进行常规手术的(比如心脏瓣术术后多年,出现三尖瓣极重度关闭不全)
5.严重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反复心绞痛而无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机会者(如缺血性心肌病)
6.无法彻底矫治的儿童心脏病(如严重川崎病等)
7.广泛心肌病变患者
来源|羊城派
责编|林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