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无敌中山医”的最后坚守:不破新冠誓不还
视频/羊城晚报特派武汉记者 张豪
“慢一点,小心挪过来。”3月31日上午,在武汉西和医院西院,一场紧张而又有序的患者转运正在进行。湘雅医院医疗队将剩下的6位重症患者转运给中山一院医疗队,继续为患者提供治疗。
“武汉的疫情形势越来越好,国家把最后艰难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我们也一定要把最后的收尾工作做好。”中山一院医疗队队长朱庆棠说。
再收治6位重症患者
湘雅医院医疗队队员唐涛告诉记者,由于收到国家卫健委通知,4月1日医疗队撤回。病区剩余的6位重症患者转运到中山一院医疗队负责的6楼东病区,其中2位患者病情较重,不能下床行走,转运时仍需带着氧袋继续吸氧,不过整个过程较为平稳顺利。
“把患者交给中山一院兄弟医疗队,我们很放心,整个战疫在逐渐收拢,国家把最高水平的医疗队留下来,胜利在望。”唐涛说。记者在隔离病房看到,从患者过床到医护人员交接,整个转运过程仅用了约1个小时。
参与转运的中山一院医疗队护士胡馨元介绍,在转运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包括对患者医疗物品准备、药物交接等,再到患者床边,对其病史进行摸查等等。
记者留意到,转运过程中有一位患者始终将头埋在被窝里,不肯抬头。中山一院医疗队队员、管床医生刘斌介绍,该患者的新冠肺炎病情基本好转,但由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栓等基础合并症,暂时不能出院,在转运过程中不是很配合。得知该患者病史后,中山一院医疗队队员、主诊医生刘勇军正为患者研究制定其治疗方案。
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经过治疗,新冠肺炎的病情基本稳定,大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但由于患者本身患有的基础疾病复杂,有恶性肿瘤、脑瘫、精神疾病等症状患者,不能及时出院,还需要进一步治疗。
“只要我们在这里坚守一天,我们就会继续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救治工作。”朱庆棠说,他们既要治疗新冠肺炎这个病,更要治疗得了新冠肺炎的这个人。为了更好地啃下最后的“硬骨头”,中山一医疗队进一步加强整建制科室管理,建立起医护患一体化管理模式。
据了解,每位患者不仅分配有两级主管医生、护士,还根据其基础病以及营养、感染等诊疗需求安排了相应的主诊专科医生负责到底,并积极开展特殊的专科护理,如密闭式吸痰等气道管理、多途径建立静脉通路、康复等护理,护士实施患者全程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专科护士也要对每一位患者负责到底。
“医护患一体化主要是围绕患者需求,实行‘一人一策’。就相当于把患者当成一个运动员一样,有专门的体能教练、营养教练、技能教练等。”朱庆棠说。
设立康复加油站
“现在大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病人多下床活动活动,避免过度用药和治疗。”邱海波说。98岁高龄的天文学泰斗韩天芑早前确诊新冠肺炎,治愈后辗转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6楼栋病区进行调养康复。不过在即将出院之际,出现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其实,在患者康复治疗方面,中山一院医疗队发明的一套康复操效果明显,并推广到整个协和医院西院。中山一院医疗队护士长黄天雯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医疗队设立肺康复线上线下加油站,针对病情不同、自理能力不同的患者,采取因人而异康复锻炼方案。
中山一院医疗队治疗组负责人罗益锋介绍,经过积极治疗,目前韩老消化道出血已经明显改善,血压心率也较为稳定。“国家级专家驻点对重症患者治疗把关和指导,与主管医生交流,对患者诊疗方案的把握有很大的帮助。”
“没得说,很感谢广东医疗队,这是我碰到的最好的医疗队。”当记者问起医护人员照顾地如何时,韩老激动地说。坚守到最后 不破新冠誓不还
“本来准备跟你们一起撤的,现在我们先走了,接下来就辛苦你们了。”在转运完全部的患者后,湘雅医院医疗队与中山一医疗队挥手告别,队员周建辉深情地说。
作为国家医疗队,中山一院医疗队队员们将继续坚守武汉前线,为每一位患者战斗到最后。“说不想家,那肯定是假的。”当记者问起队员们的状态时,朱庆棠笑着说。
“我们驻地空间足够大,平时也会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大家缓解一下压力。”负责医疗队后勤的陈振光说,越是后期队员们的健康管理越是重要,无论是感控安全、生活还是心理照顾方面,都不能放松。
据了解,队员们每天必须向小组、领队报告身体状况,每天进行两次测温。此外,每位队员还配备了动态心电图仪,有不舒服的队员可以进行实时监测,排除可能诱发的疾病,保证不带病上岗,才能更好地救治患者。
朱庆棠表示,中央指导组把代表最高水平的国家队留下来发起最后的攻坚战,为重症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我们医疗队有幸成为最后攻坚战军团中的一员,一定慎终如始,奋战到底,直到夺取全面胜利。
报道链接: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pad/index.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detail/735428
20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