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庚子英雄 | 朱庆棠:慎终如始打好武汉最后的“攻坚战”
2020-04-02
朱庆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领队、中山一院医学工程部主任,教授,国际矫形外科与创伤学会骨显微外科委员会主席,“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
战疫第90天心语心愿:
国家将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们。只要我们还在武汉坚守一天,就会继续全力救治病人,打好最后的“攻坚战”。
“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显微外科专家朱庆棠的手术空白期已经持续了两个月,但他每天都在为救活病人而殚精竭虑。
他的战疫经历,以2月6日为分界线。
在那天之前,作为中山一院医学工程部主任,他的任务是想方设法从全球“海淘”医疗防护物资,为抗击新冠肺炎筹措物物资和装备。然而,在那天晚上的医院会议上,任务突如其来:院领导要求他于次日,率领一支131人组成的国家医疗队,到武汉去支援新冠肺炎重症定点收治医院。
早在1月3日,武汉疫情初起,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医学界尚知之不多。但对于经历过17年前的抗击SARS之战洗礼、多次承担国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的中山一院来说,警钟已被敲响。医院领导层敏锐地意识到形势的微妙,要求医工部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因为我们动手早,一开始还可以一批批地采购,挑一挑,选一选。然而形势变化得很快。1月21日之后,随着防护物资的紧俏,完全变成了卖方市场。”朱庆棠说,为了避免因物资断供而令抗疫一线的同事“举手投降”,他与同事们一起夜以继日组织货源,从等供应商送货改为亲自到仓库提货,为了一小箱空运来的防护服,也会立即冲到机场接货。
到了农历除夕,国内市场已告急,他与同事们又开启了“海淘”模式,与身居海外的中大校友密切合作,从全球各地购买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物资。
研究各国生产的口罩标准、核对型号和防护等级,确定购买数量、下单,办理捐赠手续,联系国际货运代理、通关、机场提货……朱庆棠与同事们不知疲倦地“囤货”。“白天向国内厂家订购,晚上向海外卖家下单,大半夜的还在跟海外校友沟通。”朱庆棠幽默地说,那段时期的自己开启了“白加黑”全天候的“买买买”模式,比双十一时的买家们还“狂热”。
有一段时间,医用N95口罩、KN95口罩供应极为紧张,他们甚至准备了用工业N95防尘口罩外面加上一层医用外科口罩的应急预案。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防护物资就是医疗大军的武器和粮草。朱庆棠深知,在抗击新发传染病的战场上,每一件防护物资都将成为守护医务人员安全的“铠甲”,而只有确保“白衣战士”们的安全,才会有更多的病人有机会逃脱新冠肺炎的魔爪,重新回到“安全区”。
命令来得很突然。2月6日晚,朱庆棠接到次日一早出发的命令。“当晚忙着组建队伍、准备救援物资,待我回到家时已到深夜,家里人都睡下了,来不及告诉他们。”朱庆棠说,次日一早,直到看见门口放着行李箱,家人才知道他将向疫区“逆行”。
妻子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医生,春节期间就已取消休假到发热门诊支援,全心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女儿小朱在广州医科大学就读,一直关注着武汉疫情的发展。她们完全理解、支持朱庆棠此时的选择,叮嘱他在疫区注意防护,早日回家。
2月7日,朱庆棠带领中山一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抵达武汉,进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24小时之后,医疗队迅速新开一个50张床位的病区,并接收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病人。
最初的两天,最让他操心的是如何让一支混编队伍尽快形成战斗力。
“131名队员都是主动要求冲到前线的。大家分别来自重症医学、呼吸、心血管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耳鼻喉科甚至儿科、产科等专业。相当一部分的队员对我来说是陌生的面孔,没有合作过。”朱庆棠说,除了要尽快“认人”,还有分工协作的问题。几位教授甚至要重新做回“住院医师”,为重症医学、呼吸科专业的年轻同事做助手。
让他感动的是,队员们以拯救生命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在意疫线“转岗”,在医疗队指挥小组和临时党总支的组织下,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事实证明,也正是这支混编的队伍,充分发挥出多学科合作的优势,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场上强大的“特战队”。
为了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同时更好地发挥队员们的专业特长,朱庆棠积极争取多方支持,率先在普通病房改造、开辟了具有ICU功能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使协和西院ICU床位一举扩充了25%。随着气管插管、有创通气、俯卧位通气、CRRT、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超声、集束化重症护理等先进重症救治技术的开展,危重型病人的病亡率显著降低,为大规模收治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针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大多为中老年,基础病多、病情复杂、救治难度大等问题,朱庆棠率领医疗队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的优势,前线后方群策群力,急救与治疗并重、新冠肺炎和基础病并重、护理与康复并重,创立了“医护患一体化,救治康复全覆盖”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管理模式,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重症救治调研会上作为先进经验进行介绍。
他们还引入肺康复和肢体康复治疗,并受协和医院西院委托,牵头组建康复治疗团队,在全院区推广早期康复治疗。
医疗队建立了“日常化作战队员健康评估”机制,在突发情况下既可以保证一线医护工作不受影响,也可以保证突发身体不适的作战队员得到休整照顾。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作战时间长,在战“疫”队员中普遍存在体力透支、精神压力大的情况。为减少倦怠,保持士气,作为领队,朱庆棠与临时党总支积极搭建队员心理疏导和康复的平台,在医院、中大以及广州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关爱医疗队员家庭,让大家减少后顾之忧,全身心坚守防线。
截至4月2日,中山一院医疗队已救治了215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目前还在接收其他医疗队转来的病人。
朱庆棠表示,目前“存量”病人的新冠肺炎病情基本稳定,大多数人的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但由于病人本身患有恶性肿瘤、脑中风等疾病,不能及时出院,还需要进一步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领队、中山一院医学工程部主任,教授,国际矫形外科与创伤学会骨显微外科委员会主席,“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
战疫第90天心语心愿:
国家将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们。只要我们还在武汉坚守一天,就会继续全力救治病人,打好最后的“攻坚战”。
“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显微外科专家朱庆棠的手术空白期已经持续了两个月,但他每天都在为救活病人而殚精竭虑。
他的战疫经历,以2月6日为分界线。
在那天之前,作为中山一院医学工程部主任,他的任务是想方设法从全球“海淘”医疗防护物资,为抗击新冠肺炎筹措物物资和装备。然而,在那天晚上的医院会议上,任务突如其来:院领导要求他于次日,率领一支131人组成的国家医疗队,到武汉去支援新冠肺炎重症定点收治医院。
4月2日,当多支医疗队奉命交接病人、撤离武汉时,已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奋战55天的朱庆棠和同事们,还在忙于接收从其他医疗队转来的病人。根据国家指令,数支代表最高医疗水平的国家队将成为驻守战场的最后一批“援军”,向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发起最后的“攻坚战”。朱庆棠说,战疫尚未成功,“我辈仍将努力!”
疫起:每晚为“囤货”辗转难眠
早在1月3日,武汉疫情初起,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医学界尚知之不多。但对于经历过17年前的抗击SARS之战洗礼、多次承担国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的中山一院来说,警钟已被敲响。医院领导层敏锐地意识到形势的微妙,要求医工部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因为我们动手早,一开始还可以一批批地采购,挑一挑,选一选。然而形势变化得很快。1月21日之后,随着防护物资的紧俏,完全变成了卖方市场。”朱庆棠说,为了避免因物资断供而令抗疫一线的同事“举手投降”,他与同事们一起夜以继日组织货源,从等供应商送货改为亲自到仓库提货,为了一小箱空运来的防护服,也会立即冲到机场接货。
到了农历除夕,国内市场已告急,他与同事们又开启了“海淘”模式,与身居海外的中大校友密切合作,从全球各地购买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物资。
研究各国生产的口罩标准、核对型号和防护等级,确定购买数量、下单,办理捐赠手续,联系国际货运代理、通关、机场提货……朱庆棠与同事们不知疲倦地“囤货”。“白天向国内厂家订购,晚上向海外卖家下单,大半夜的还在跟海外校友沟通。”朱庆棠幽默地说,那段时期的自己开启了“白加黑”全天候的“买买买”模式,比双十一时的买家们还“狂热”。
有一段时间,医用N95口罩、KN95口罩供应极为紧张,他们甚至准备了用工业N95防尘口罩外面加上一层医用外科口罩的应急预案。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防护物资就是医疗大军的武器和粮草。朱庆棠深知,在抗击新发传染病的战场上,每一件防护物资都将成为守护医务人员安全的“铠甲”,而只有确保“白衣战士”们的安全,才会有更多的病人有机会逃脱新冠肺炎的魔爪,重新回到“安全区”。
朱庆棠为病人进行检查
转战:让混编队伍迅速形成战斗力
命令来得很突然。2月6日晚,朱庆棠接到次日一早出发的命令。“当晚忙着组建队伍、准备救援物资,待我回到家时已到深夜,家里人都睡下了,来不及告诉他们。”朱庆棠说,次日一早,直到看见门口放着行李箱,家人才知道他将向疫区“逆行”。
妻子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医生,春节期间就已取消休假到发热门诊支援,全心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女儿小朱在广州医科大学就读,一直关注着武汉疫情的发展。她们完全理解、支持朱庆棠此时的选择,叮嘱他在疫区注意防护,早日回家。
2月7日,朱庆棠带领中山一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抵达武汉,进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24小时之后,医疗队迅速新开一个50张床位的病区,并接收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病人。
最初的两天,最让他操心的是如何让一支混编队伍尽快形成战斗力。
“131名队员都是主动要求冲到前线的。大家分别来自重症医学、呼吸、心血管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耳鼻喉科甚至儿科、产科等专业。相当一部分的队员对我来说是陌生的面孔,没有合作过。”朱庆棠说,除了要尽快“认人”,还有分工协作的问题。几位教授甚至要重新做回“住院医师”,为重症医学、呼吸科专业的年轻同事做助手。
让他感动的是,队员们以拯救生命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在意疫线“转岗”,在医疗队指挥小组和临时党总支的组织下,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事实证明,也正是这支混编的队伍,充分发挥出多学科合作的优势,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场上强大的“特战队”。
改造:使受援医院ICU床位扩充25%
为了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同时更好地发挥队员们的专业特长,朱庆棠积极争取多方支持,率先在普通病房改造、开辟了具有ICU功能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使协和西院ICU床位一举扩充了25%。随着气管插管、有创通气、俯卧位通气、CRRT、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超声、集束化重症护理等先进重症救治技术的开展,危重型病人的病亡率显著降低,为大规模收治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针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大多为中老年,基础病多、病情复杂、救治难度大等问题,朱庆棠率领医疗队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的优势,前线后方群策群力,急救与治疗并重、新冠肺炎和基础病并重、护理与康复并重,创立了“医护患一体化,救治康复全覆盖”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管理模式,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重症救治调研会上作为先进经验进行介绍。
他们还引入肺康复和肢体康复治疗,并受协和医院西院委托,牵头组建康复治疗团队,在全院区推广早期康复治疗。
坚守:打好最后的攻坚战
医疗队建立了“日常化作战队员健康评估”机制,在突发情况下既可以保证一线医护工作不受影响,也可以保证突发身体不适的作战队员得到休整照顾。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作战时间长,在战“疫”队员中普遍存在体力透支、精神压力大的情况。为减少倦怠,保持士气,作为领队,朱庆棠与临时党总支积极搭建队员心理疏导和康复的平台,在医院、中大以及广州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关爱医疗队员家庭,让大家减少后顾之忧,全身心坚守防线。
截至4月2日,中山一院医疗队已救治了215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目前还在接收其他医疗队转来的病人。
朱庆棠表示,目前“存量”病人的新冠肺炎病情基本稳定,大多数人的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但由于病人本身患有恶性肿瘤、脑中风等疾病,不能及时出院,还需要进一步治疗。
“我们时常说‘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我们会慎终如始,继续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救治,打好最后的‘攻坚战’!”朱庆棠说。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梁嘉韵、刘星亮
报道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221740?site4&columnID=0
20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