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闻广播】体检查出的肿物2年“疯长”至15厘米!专家团队借助机器人切瘤保肾
一年轻女性张女士(化名)两年前在体检中发现右肾上有一个6厘米肿物,“心大”的她没有及时就诊,肿物一下长到了15厘米,并压迫肾门血管、下腔静脉、肠管,手术难度空前巨大。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罗俊航教授团队打出技术“组合拳”,借助机器人手术将这一棘手的肾肿瘤“一锅端”,成功为她切瘤保肾。

女子忽视体检肿物,2年长成15厘米肾肿瘤
张女士是一位来自潮汕地区的青年女性,今年40岁。两年多前,她在体检机构做B超时发现右肾长了一个6厘米大的肿物,由于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她以为是常见的肾囊肿,所以一直没有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近日,在一次复查时,肿物已经长大到了15厘米,增长速度非同寻常,让张女士惊讶万分。通过进一步的CT检查发现,这一“肾囊肿”其实是囊性肾癌,巨大的水囊里面隐藏着团块状的肿瘤。
最让张女士焦虑的是,咨询的泌尿外科专业医生普遍认为保肾手术难度十分大,很可能要全肾切除。多番打听后,她了解到中山一院泌尿外科罗俊航教授在复杂巨大肾癌治疗上经验丰富,由于挂不上罗俊航教授的门诊号,小张通过中山一院互联网医院在线上向罗俊航教授求助,希望罗教授能帮助她切瘤保肾。
罗俊航教授详细了解了患者病情,判断肿瘤还没有侵犯周围组织器官或者远处转移,属于T2期肾癌,按目前国内外指南标准,虽然手术难度大,但还是可以进行保肾手术。这一答复仿佛为张女士注入了强心针。

正面观(绿色为肿瘤,褐色为肾脏,红色为动脉,蓝色为静脉,白色为输尿管)

背面观(绿色为肿瘤,褐色为肾脏,红色为动脉,蓝色为静脉,白色为输尿管)
切瘤保肾手术难度空前,机器人辅助攻克难关
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技巧,罗俊航教授团队已为多名巨大复杂肾癌患者成功施行切瘤保肾手术,但此次手术依然是个巨大的挑战。
罗俊航教授表示,首先肿瘤体巨大,是肾脏体积的1.5倍,压迫肾门血管、下腔静脉、肠管,分离暴露困难。“其次,囊性肾癌的囊壁薄如纸,在分离和切除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引起囊壁破损,囊内的液体和肿瘤细胞流到临近部位,就会引起术后肿瘤种植转移。”
最后,手术既要完整切除巨大肿瘤、缝合大而深的创面、进行肾脏重建、防止术后出血和尿漏,又要避免肾血管阻断时间过长,造成术后肾功能不可逆损伤。这一个又一个的难点,都需要罗俊航教授团队攻坚克难,逐一克服。
手术当天,罗俊航教授借助机器人,在三维15倍放大视野的帮助下,清楚辨识肿瘤边界并进行精确分离,避免了误伤肿瘤囊壁、周围器官和血管。
“肾脏血供丰富,如果不进行阻断就切除,会造成大量的出血。但是目前按照国际上的经验,阻断时间要尽量控制在30分钟之内,防止肾脏缺血、缺氧过长,导致术后肾功能难以恢复。”罗俊航教授说。
为此,团队对阻断技术进行了创新,对肾分支动脉进行精细分离和辨识,分步阻断供应肿瘤的分支动脉和供应正常肾的分支动脉。在创面深部缝合上,先开放正常肾供应分支动脉,再继续浅层缝合,把肾缺血时间控制在25分钟内,极大地保护肾脏功能。术后,患者复查肾功能与术前一致,没有并发症,目前患者已顺利出院。
根据罗俊航教授团队的研究,肾囊肿多在体检中发现,50岁以上人群的肾囊肿发病率大约在50%左右,而在复杂肾囊肿中约有10%是囊性肾肿瘤。由于B超检查往往很难区分肾囊肿与囊性肾癌,罗俊航教授建议,在拿到体检初筛结果后,可再到正规医院泌尿外科进行咨询,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CT复查。
记者:罗俊琳
报道链接:https://m.itouchtv.cn/article/9767e0cf5fec459cca019504a70ef8c2?shareId=nG-wzXqB
报道时间:20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