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一件白大褂,有多重?

2022-08-22

       0.5千克,相当于一包精盐,是一件白大褂的重量。

       后来,他们又套上了防护服。

       防护服的重量,在1千克到15千克不等。

       再加上N95口罩、护目镜、双层手套等……

       穿戴起来,也相当于1袋大米的重量。

       再后来,防护服里浸透了汗水。

       走起路来,双腿就像各绑了2千克的沙袋。

 

医生的白大褂,其实挺重的

不仅仅是装备,更多的是责任重于泰山

 

       驰援

       他步履不停

       诠释生命之重

 

       “只要国家召唤,一小时内就出发。”管向东说。

       此刻,他正在海南,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5.1.3分支展开新的博弈。

 

2022年8月17日,三亚,重症病房中管向东指挥工作

 

       管向东,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专家。

       抛去“国家队”的身份,管向东从医已三十余载。

       8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2022年十大“最美医生”先进事迹。其中,就有管向东。

 

逆行出征十四次奋战前线超340天,“灭火队长”管向东获评“最美医生”

 

       两年前驻扎在武汉雷神山与病毒博弈;

       足迹遍布多个省份聚集性疫情发生地;

       超340天抗疫进出“红区”拯救生死;

       引领我国重症医学科的建设甘为人梯;

       ……

       管向东的事迹,被传扬开来。

 

管向东(右)在和同事交流

 

       “管教授往病床边一站,给大家吃了‘定心丸’。”

       负重前行的,是医生;

       如释重负的,是病患。

       穿上白大褂,守社稷之本;

       脱下白大褂,仍担救死之责;

       管向东的“白大褂”,真挺重的。

 

       防治

       他争分夺秒

       诠释仁心之重

 

       “想多活两年,多看点病人。”骆抗先说。

       骆抗先,是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教授,被誉为“乙肝斗士”。

       誓摘“乙肝大国”帽子,依旧奋战在一线的骆抗先,已经91岁了。

 

骆抗先正在出诊

 

       医者仁心,对待患者,骆抗先始终非常亲切耐心。

       为了照顾远道而来的病患,骆抗先说:“我的号,不要限。”

       不限号的一句承诺,对他而言,意味着经常顾不上吃饭喝水。

 

为普及乙肝知识,骆老从零开始学电脑,并开通“骆抗先的乙肝频道”博客

 

       为了帮助患者“少出点钱”,骆抗先说:“复诊时不要挂专家号,普通号就行。”

       “精抠细算”的他,兜里却常揣着1000块钱,帮助病患救一时之急。

       为在基层推广乙肝筛查,骆抗先说:“没有一个白头发的人去,他不信你的。”

       身体力行,骆老就是“坐不住”。

       今年5月13日,他去了肇庆,与当地的卫健部门商谈,推动当地乙肝筛查。目前,骆抗先工作室在阳山、化州和梅州开展的慢性乙肝早防早治项目试点工作已接近尾声,相关工作方案即将在全省铺开。

 

骆抗先

 

       “我就像块钟表,现在走得越来越慢了,哪天或许突然就停了,现在活一天就干一天。”

       殚精竭虑,操碎了心……

       穿上白大褂,乙肝防治任重道远;

       脱下白大褂,只顾着与时间赛跑;

       骆抗先身上的“白大褂”,也很重。

 

       留守

       他们舍己为人

       诠释责任之重

 

       “办婚礼,就是要把家安在这里,让老人家们放心,告诉他们我们来这里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不会做一两年就走了,也是把他们当作我的家人。”董淑猛说。

 

2006年,董淑猛和徐娜在玲珑医院举办婚礼

 

       董淑猛,是开平市玲珑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2004年大学毕业后,他和妻子徐娜毅然选择扎根大山深处“麻风村”,浇筑医者“玲珑心”

       然而,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玲珑医院,只有低矮的楼房,医院另一头的两排平房就住着数十名麻风病人,物质条件相当匮乏。

 

董淑猛、徐娜正在问诊

 

       设备简陋?

       他们在玲珑村上门为老人们问诊,风雨无阻十八载。

       言语不通?

       他们就从零开始学习粤语,只为与病患的交流扫清障碍。

       粮食不足?

       他们就拿起锄头开辟荒地,从不辨菽麦变成田间好手。

 

玲珑村的老人们,如今过着幸福安详的晚年

 

       “他们真的很需要我们,再苦也要咬牙挺下去。”董淑猛只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不仅治病,还要医心。

       社会的偏见与歧视,让麻风老人们一辈子过着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

       董淑猛从一开始就不限于身体上的诊治和护理,而是最大限度地让麻风病人能拥有正常的生活,鼓励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董淑猛

 

       穿上白大褂,以“术”治愈病患;

       脱下白大褂,用“爱”消除偏见;

       董淑猛身上的“白大褂”,同样,难以言轻。

 

       不只他们,还有千万负重前行的“白大褂”——

       他们“闯过”夜半时分的红灯;

       他们见过凌晨4点的星汉;

       他们主动请缨写过请战书;

       他们无数次拿起又放下了晚餐……

 

       一件白大褂,有多重?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掂量。

       但只要穿上,他们就知道:责任重于泰山。

 

 

文/南方日报·记者:李秀婷 黄锦辉 钟哲

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8/19/c6806568.html?colID=0&firstColID=24686&appversion=9100&from=weChatMessage&date=Njk2ZjFkZWUtMmE2Ni00MzMyLThlNGQtZGYwZjg0MDNhOTM3&layer=3

报道时间:2022-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