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心血管病患者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吗?如何做好居家防护?权威专家: 建议病情稳定的患者接种新冠疫苗
每到秋冬季节,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而老年人正是心血管疾病的易发人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廖新学教授提醒,秋冬季节疫情防控,心血管病患者要增强自身免疫力,做好物理防护并接种新冠疫苗。此外,做好基础病的监测和治疗等全方位健康管理也十分重要。
患者做好居家防护十分重要
廖新学表示,新冠疫情以来,全球范围内慢性心血管病患者的重症和死亡比例比普通人群更高。心血管疾病具有长期性及复杂性等特点,患者需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诊复查,若病情变化快需及时住院就医,突发危急重症者甚至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据介绍,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可能会使患者免疫力较健康人群低,这既是病毒感染的易感因素,也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而且新冠患者可能会因为感染导致低氧血症,加重炎症负担,引起应激、焦虑或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心血管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的并发症和死亡风险较高。
廖新学指出,进入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更容易诱发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增加死亡率。因此,心血管病患者的居家防护尤为重要。
患者切记不可自行停药减药
疫情之下,心血管病患者如果出现发烧、咳嗽等是否需要到医院就医?廖新学表示,若出现疑似新冠症状,首先应做抗原测试,若显示阳性,则按社区要求进行报备。如果家中条件良好,有家人照顾和药物储备,可先居家隔离观察,若有需要可再转移至定点医院。若抗原测试阴性,则按常见呼吸道疾病治疗进行处理。
有些心血管病患者认为往返医院较为麻烦,或是自觉病情稳定,因此不按时复诊取药,家中没有药了就自行停药。廖新学强调,“自行停药或减药万万不可,绝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治疗,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衰、脑梗死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以及各类降压药、降糖药等对于维持病情稳定至关重要。擅自停药、漏服或减量容易加重病情,导致严重后果,得不偿失。”
遇四种情况患者须及时就医
疫情防控期间,心血管病患者到医院就诊有哪些注意事项?廖新学表示,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是避免被感染的重要措施。病情稳定的心血管病患者可通过预约到门诊就诊,就诊时戴好口罩,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复诊时,记录好平时的血压、心率及服药等情况,整理好与医生沟通的问题以及需要取药的种类及数目。如患者无法按时到门诊就诊,可通过互联网医院与医生进行线上咨询。廖新学提醒,心血管基础疾病急性发作或者明显加重时,呼吸道疾病迁延不愈诱发的发热、咳嗽加重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时,一旦出现以下情况,要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及时送院。
1.急性心肌梗死(突发胸闷、胸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
2.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尿量减少、下肢水肿、胃口不佳等)。
3.高血压急症或亚急症(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一般超过180/120mmHg,伴有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多汗、心率增快等)。
4.心跳过快或过慢(心率建议控制在50~80次/分)。
心血管病患者不需要囤药
心血管病患者是否需要多准备感冒药?廖新学指出,心血管病患者不需要囤药,家庭储备适量的常用感冒药和退烧药即可。体征监测则需要体温计测体温和指脉氧测血氧水平,此外也可适当储备一些快速抗原试剂盒和N95口罩。
廖新学提醒,心血管病患者日常要保持平和心态,保证正常的作息和稳定的情绪,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焦虑药物和安眠药物。
相关问答
心血管病患者如何做好居家防护?
1.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2.戴口罩。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应佩戴口罩;口罩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3.常通风。勤开窗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
4.少聚集。少聚餐聚会,少走亲访友,少参加喜宴丧事,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场所。
5.文明用餐。不混用餐具,使用公筷。
6.加强锻炼。坚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态健康;健康饮食,戒烟限酒。
血管病患者是否可以接种新冠疫苗?
廖新学表示,对老年人和心血管病患者而言,新冠疫苗仍是有效预防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重要手段。新冠灭活疫苗说明书中提示: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严重慢性疾病患者慎用。因此,对于病情稳定、药物控制良好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如血压、血脂控制稳定,心肌无明显缺血等),建议接种疫苗。
而对于处于疾病急性发作期和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炎、不稳定心绞痛、高血压脑病、药物无法控制的高血压等),建议经过专业医务人员精准科学的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接种。
心血管病患者应如何自我监测?
●血压监测
自我血压测量应选择固定时间,每日早、晚测量血压并记录。应选取准确、稳定的血压计。
●血糖监测
长期血糖监控中,患者应尽量使用同一型号的血糖仪,定时测量并记录。
●血脂监测
对于心血管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控制更严格。同时,应配合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的改善,使血脂达到目标值。
文/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s://epaper.xxsb.com/html/content/2022-12/11/content_937807.html
报道时间:202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