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力不从心?注意这些信号,保护生命“发动机”!

2023-02-23

      有约君说

      “我平常身体挺好的,血糖、血压、血脂都不高,怎么就心衰了呢?”

      “心衰有哪些症状?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心衰加重或复发吗?”

      “听说心衰没有办法根治,是真的吗?”

      “得了心衰还能运动吗?日常生活要注意什么?”

      ……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困惑?

      每年的11月26日是“全国心衰日”。为了提高大家对心衰的认知和关注,提高患者的早诊早治意识,我们特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心内一科主任廖新学教授,跟我们一起聊聊心衰那些事儿。

      廖新学教授表示, 心衰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只要遵从医嘱积极监测血压、心率、体重等指标,做好自我管理,接受正规治疗,控制原发病和合并症,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能有效控制心衰,拥抱健康“心”人生!

 

 

 

      心衰预后差 反复住院风险高

 

      心衰,即心力衰竭,主要是因为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出现问题,导致心排出量降低,心脏泵出到组织器官中的血液减少,同时组织器官中的血液又不能及时回流到心脏中,造成肺循环淤血和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简单来说,可以把心脏想象成一个水泵,一个带马达的水泵,如果“发动机”出了问题,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泵血困难,那全身血管涉及的组织器官和功能就会出现问题。

      廖新学教授介绍,心衰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最后结局,也被业界称为21世纪心血管疾病领域攻克的“最后战场”。

      患者常常合并多种疾病。心衰患者再住院比例高,40%心衰患者一年内住院超过3次,30%以上的心衰患者会在出院后3个月内因心衰加重事件再次住院。哪怕患者住院症状缓解了,出院以后仍然面临非常高的心血管死亡风险。

      而且心衰病人反复心衰加重、反复住院,易表现为胸闷、气急、脚肿等症状,生活质量极差。

      随着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数量日益增加,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流行病学调查的最新结果显示,在我国心衰患者的数量已超过1300万,且以每年新发约300万增长。我国心衰成人患病率高达1.3%,也就是说,每100人中可有1-2人患病。

 

 

      出现这些症状 高度警惕心衰

 

      为什么会发生心衰?

      廖新学教授介绍,许多疾病或因素可以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改变,从而引发心衰。

      引起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肌损害、负荷过重、严重心律失常等。其中心肌损害的首位原因是冠心病,其次是心肌病、心肌炎和心肌代谢障碍;负荷过重包括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心脏瓣膜病、先心病、全身血流量增加等。

      另外,心衰加重诱因包括:

      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劳累或激动;容量过多;治疗不当(如不恰当使用洋地黄);心脏病变加重;合并症等。

 

      如何早期发现心衰?

      廖新学教授介绍,出现以下这些症状就要高度警惕了:

      1.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静息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心衰的典型症状之一,若是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病,如果夜间睡觉必须用高枕头才能睡觉的人,平躺时出现气喘或者咳嗽,经常被憋醒,需要起来喘息几分钟才能得到缓解,就要及时排查心衰。

      2.容易疲倦,运动耐量降低。

      3.心动过速:多表现为心慌、心悸、头晕等。

      4.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起初多表现为双侧踝部的水肿,但随着症状加重,水肿可逐渐向上蔓延,严重者可累及胸腹部,甚至出现腹水、胸水。

      5.咳嗽、咳痰、咯血:表现为咳白色泡沫样痰,严重肺淤血时痰中夹有血丝呈现为粉红色,合并肺部感染时多为黄色,肺部有湿啰音等。

      6.小便量减少,但夜尿增多。

      7.全身乏力,进食后腹胀,食欲减退。

 

 

      怀疑自己或家人得了心衰,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廖新学教授介绍,心衰需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才能做出诊断。原有的心脏疾病是主要的诊断依据,症状和体征是早期发现心衰的关键,辅助检查是诊断心衰的必要手段。

      一般来说,心衰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以及抽血检查,比如查血BNP,NT-proBNP,肌钙蛋白等指标。

 

 

 

      治疗:新机制药物助力心衰多通路联合治疗

 

      心衰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延缓心衰的进展,缓解患者的症状。

      “心衰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心衰加重,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廖新学教授介绍,主要包括两点:

      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诱因,这是心衰治疗的基石。

      冠心病或冠心病高危人群,必须使用抗血小板、降脂治疗等药物。

      高血压患者要控制好血压, 一般情况下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如果合并冠心病或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比如糖尿病、高血脂等,血压需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糖尿病患者应逐渐、适度控制血糖,目标应个体化,一般糖化血红蛋白<7%。

      房颤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或介入治疗(射频消融)维持正常心脏节律;对于合并快速心室率的,应将心率控制在80次/分以下;合适的病人需抗凝治疗。

      血脂异常的患者根据心血管危险程度不同,将血脂控制在不同的目标值以下,具体可咨询医生。

      患有心脏瓣膜病的患者必要时手术治疗。

      其次,药物治疗是治疗心衰最基础、最常用的方法,药物治疗仍是大多数慢性心衰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尽管目前已有指南指导下的优化药物治疗,但患者预后并不理想,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超过30%的心衰患者出院3个月内再次住院,5年死亡率高达50%,甚至高于某些常见肿瘤,如膀胱癌、前列腺癌等,给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廖新学教授指出,心衰患者多数伴有合并疾病,治疗复杂,加之目前常用的心衰治疗药物可能会引起血压下降、高钾血症、肾功能恶化等不良反应,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也使得患者的依从性下降。

      越来越多医学研究证明,导致心衰包括多重病理生理机制,应进行多机制、多通道治疗,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心衰药物越多,患者的预后越佳。

      “研究也发现即使在现有心衰治疗药物多药联合的情况下,患者仍有较高的残余风险。针对HFrEF患者的研究显示,尽管已接受新四联疗法(ARNI+β受体阻滞剂+MRA+SGLT2i), 仍有14.3%的患者在试验期间经历一次主要终点事件。临床实践中,心衰治疗需要在标准联合治疗基础上探索进一步获益。”廖新学教授说。

      全新机制慢性心衰治疗药物的出现给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并有望破解这一治疗困局。

      廖新学教授介绍,不同于既往的治疗药物,维立西呱作为一种全新机制药物,是sGC(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修复细胞-信号通路障碍,它可以直接刺激sGC,同时可增加sGC对一氧化氮(NO)的敏感性,修复受损的NO-sGC-cGMP通路,给心衰患者带来心脏、血管和肾脏的多重获益。

      另外,它独特的药理作用、代谢途径,也使得它的药物相互作用更小,血压影响变小,血钾和肾功能影响也更小,在临床中可应用于更广泛的患者,安全性更高。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该机制的三位科学家在199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III 期临床试验VICTORIA研究是第一个专门针对近期发生心衰加重事件的HFrEF(射血分数降低)患者进行的大型研究,纳入的患者均接受了以指南为基础的药物治疗。结果显示,维立西呱可在目前心衰药物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风险,改善患者症状。“从金三角到新四联,再到目前的维立西呱,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五朵金花,表明心衰治疗已经进入到多通路联合治疗新阶段。”

      需要强调的是,心衰患者应终身服药,切记不可随意停药,任何不遵医嘱服药的行为都极大可能导致疾病控制不佳、心衰反复发作,影响预后。

 

 

日常避免劳累可选择舒缓的有氧运动

 

      心衰患者日常生活应该注意什么?还能运动锻炼吗?以下这些注意事项请收好:

      1.注意规律休息,避免劳累、情绪激动,避免受凉感染,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加重心功能负担。

      2.规律服用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及尿酸的药物,规律服用治疗心衰的药物。每天监测血压,避免血压、血糖过大波动,血压波动过大可能会诱发心衰。

      3.可以固定时间测量体重,观察自己是否有水肿,了解液体储留情况。

      4.心衰患者需定期到门诊进行随访复查是非常重要的,监测左室射血分数,NT-proBNP水平以及肾功能、电解质情况。

      5.适量运动,可以选择一些舒缓的有氧运动,如慢步走、骑自行车、做健身操、打太极拳等,一定要避免剧烈的对抗性运动,如篮球、足球等。

      6.合理膳食,饮食清淡,不要吃太咸、太油腻的食物,控制好体重,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总的来说,平常一定要注意有效的治疗和调理,避免劳累,避免活动量太大,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导致病情加重,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样才有利于患者的长期身体健康。”廖新学教授说。

 

文/张青梅

报道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wyGi-3jSY9nUGpl-FIDAUw

报道日期:202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