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90后急诊人:抢救拼尽全力,淡定面对生死

2023-08-21

      “刚刚已经在催我回急诊了。”

      “昨晚只睡了半个小时,我也要赶紧去休息一下。”

      ……

      在中国医师节来临前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急诊科住院总医师(简称“住院总”)陈伟栋医生和张永恕医生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讲述了他们每天面对生死考验、与时间赛跑的工作日常。在采访结束后,他们又匆匆赶回工作岗位。

      作为“90后”的年轻一代,他们循着前辈的脚步,常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全力抢救每一位患者,也在磨炼中学会面对生死而临危不乱。

 

 

      急诊住院总的24小时: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作为急诊科的住院总,陈伟栋和张永恕被亲切地称为“老总”,总是冲在第一线。他们每人在急诊负责24小时,两人在早上8点钟交接班。

      “在急诊我们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急诊区、留观区、病房和ICU。住院总主要负责收治患者并根据病情把患者分流到不同区域”陈伟栋说,近期在中山一院急诊科,在24小时内平均会接诊400到500个病人。常见有心跳骤停、脓毒症、休克、卒中、急性胸痛、偏瘫等等,对于急危重症患者,住院总必须及时判断病情和实施抢救。

      稳定生命体征、明确诊断、分流病人,解决“救命”的大事,就是他们最艰巨的任务所在。抢救是否有效,往往在一念之间,因此他们的每一个判断、每一个决策都很关键。“患者的到来是源源不断的,有时一张抢救床短时间内要换四五个患者,我们必须快速判断患者的情况,快速处置。”陈伟栋说,“比如一些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是否要给他们开放静脉通道、是否要补液、是否要开放绿色通道,每一步都需要紧急处理,慢一点患者的愈后就会差很多。”“‘老总!来看一下这个患者!’我们总是会听到这样的呼喊,一直在连轴转,能不能休息是要看运气的,有时24小时都没合眼。”张永恕说。

 

      要专业能力过硬,更要有人文关怀

      “就在上个月,有位30多岁的男性因为胸痛来到急诊,心电图提示广泛前壁的心肌梗死,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况,随时致命!”陈伟栋说,这种患者在急诊非常多见,往往与患者跟长期抽烟、酗酒、大吃大喝等生活习惯以及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不佳有关,很多人即使被抢救回来,后续心功能的恢复也并不理想,对自身和家庭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见过不少危急的患者和他们崩溃的亲属后,陈伟栋深感惋惜。“疾病预防、及时就医、院前急救和院内的专业治疗,每一步都很关键。”他常想,如果这些患者能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如果能更加认真对待一些可防可治的疾病,如果发病后不要讳疾忌医,便不至于走到“与死神赛跑”的地步。

      “在急诊,除了要抢救,不断地沟通和协调也很关键。”张永恕说,急诊科医生不仅需要“快”,也需要耐心。“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站在家属的角度去思考和沟通。”教不会用手机支付的老人家如何缴费、向家属仔细说明患者的情况和解释抢救方式的选择……这些都是急诊科医生的必修课。脚步匆匆的他们,其实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当看到前辈们查房时,除了关注病情外,也会安慰和开导患者和家属,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在工作中我们也会这样做。”

 

      保持淡定的心态迎接挑战

      陈伟栋和张永恕虽是年轻的90后,但在急诊科学习和工作已经将近10年了。在过去时间里,得到磨炼的不仅有他们的专业能力,也有不断成熟的心态。

      “刚开始每到夜班就紧张地睡不着,心电监护仪一响就会被吓醒,抢救时往往心惊胆战。”张永恕回忆起初来急诊时,仍然记忆犹新。“慢慢见过很多的患者后,我们能更加淡定地面对生死。”

      “我是喜欢迎接挑战的人,这也是我选择急诊科的原因。在一次次的抢救中,团队合作能力、各项技能和综合实力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陈伟栋说,每接收一个患者,他和团队都会不断复盘。“怎样能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怎样能让患者后续恢复地更好?是我们每天都要思考和总结的,也是我们医生的职责所在。”

      当被问到面对繁重的工作,该如何舒缓压力时,两人都笑着说:“睡一觉就好!”“平时工作很累,有时到晚上会情绪比较低落,但休息时间很宝贵,总是能一下子就睡着。当早上醒来看到天气很好时,心情又变好了,再次迎接新的一天!”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遇上各种难题,医生这个职业也是如此。但我总会告诉自己要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尽全力做好每一次抢救,保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态。”张永恕说。

 

记者/徐依励 通讯员/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2053882#/detail/2053882?site4&columnID=400

报道日期: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