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肿瘤复发再次切除,腹部留下23厘米大窟窿!医生巧手“除瘤”又“补洞”
半年前,当看到自己隆起的腹部时,夏先生(化名)还以为自己是长胖了,谁料在仔细检查后,才发现是肚子里的巨大肿瘤“作祟”!而就在7年前,夏先生才做过一次腹壁肿瘤切除手术。卷土重来的肿瘤不仅更大,而且生长的位置更危险,肿瘤不仅难切,而且切除后腹部会留下巨大窟窿难填补!
经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多学科专家联手切瘤又“补洞”,手术后的第3周,夏先生终于卸下了沉重的“腹”担,顺利出院。
腹壁巨大肿瘤再次“来势汹汹”
“曾经做过腹部手术,怎么也没想到肿瘤又复发了……”7年前,当时只有23岁的夏先生无意中发现肚子长了个包,这个包不痛不痒,他一直也没在意。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他觉得这个包明显变大了,而且有胀痛感,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他腹壁长了一个大肿瘤,很快夏先生便遵医嘱切除了肿瘤。
但就在半年前,腹壁肿瘤卷土重来,病情更加棘手。在当地医院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夏先生来到了中山一院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唐冰教授门诊。“复发的肿瘤是腹壁硬纤维瘤,也称腹壁侵袭性纤维瘤,肿瘤最大直径约15厘米,而且侵犯了腹腔的肠管,手术难度和风险都很大”唐冰说。

肿瘤最大直径约15厘米
据了解,腹壁硬纤维瘤是硬纤维瘤的一种,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深部软组织的克隆性肌纤维母细胞增殖性疾病。局部切除后有较高的复发率,要求切除的范围比较广,腹壁扩大切除术是腹壁硬纤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手术过程有三道“险关”
针对夏先生的病情,中山一院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胃肠外科中心暨疝与腹壁外科诊疗中心、整形外科和肿瘤科等科室举行了多学科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手术切除肿瘤非常有必要,但面对手术的风险难度,需要选择一个严谨的手术方案。
该院胃肠外科中心暨疝与腹壁外科诊疗中心谭进富副教授指出,这个手术过程有三道“险关”。一是如何把肿瘤切干净、避免肿瘤复发,否则患者将很难有再次手术的机会。二是术中要切除被肿瘤侵犯的肠管并进行肠吻合,有可能造成术中污染,为接下来的腹壁缺损的补片修补带来风险和挑战。三是如何把腹壁肿瘤切除后留下的腹壁巨大缺损补起来,这也是这个手术真正的挑战和困难。
“这样巨大的腹壁缺损,通过常规修补技术是难以完成,采用大的人工补片进行腹壁缺损将是唯一的选择。”谭进富说。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术中如切除了肠管,术后发生补片感染或者肠瘘的风险将明显增加。一旦发生补片感染或者肠瘘,患者又将再次面临险境。
经过术前充分准备,唐冰与谭进富团队为夏先生如期进行了手术。术中发现,腹壁肿瘤已经侵犯皮下组织、腹壁肌层、腹膜,以及部分大肠、小肠和大网膜。此外,受第一次手术影响,夏先生的腹腔内粘连严重。专家团队根据该肿瘤的特性,连同肿瘤及肿瘤旁边约3厘米肌肉和筋膜组织也一起切除,确保将肿瘤“一锅端”。切除肿瘤后,患者的腹壁留下了一个直径达23厘米的“窟窿”。
切瘤后还需“补洞”
把肿瘤切除后,手术还没结束,只有再把洞补好,才算是解决了难题。“就如同棉服破了口子,棉花会跑出来一样,如果不把这个组织缺损填好,患者腹腔的所有脏器,如胃肠道、肝脏等将突出到腹腔外,腹壁皮肤切口也将无法愈合,他将无法站立,更别提正常生活。”谭进富说。腹壁扩大切除术后,留下的腹壁缺损的修补常需要多个学科,特别是疝与腹部外科的合作处理,以重建腹壁缺损和腹壁功能。

多学科团队手术中
经过充分沟通和讨论,并结合术前制定的手术预案,专家团队决定先采用巨大的人工补片对腹壁缺损进行修补,再利用腹壁残留的软组织皮瓣封闭创面。但该操作一旦出现补片感染或者肠瘘,补片将要被去除,后果不堪设想。另外,腹壁残留的组织量较少,如何有效固定巨大补片封闭创面,也是一大难题。
术中,谭进富团队凭借多年的疝与腹部诊疗外科的经验,成功将补片牢牢地固定在患者剩余不多的腹壁上。唐冰团队细心测量、设计皮瓣,充分利用残留的正常腹壁组织,通过皮瓣旋转、推进,最终成功封闭创面。经过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理团队连续7个小时“鏖战”,手术顺利完成。
为避免术后出现补片感染、肠瘘、切口感染、营养不良和术后无法运动等并发症,医护团队为夏先生的术后康复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包括合理的抗生素使用、营养支持、术后康复和护理等方案。
在多学科团队的精心治疗后,夏先生于术后7天便可以独立下床活动,肠道功能也逐步得到恢复,术后第9天开始进食。幸运的是,医护人员担心的术后并发症都没有发生。3周后,夏先生顺利康复出院。

患者和家属送来锦旗感谢医护
文/记者 徐依励 通讯员 章智琦
报道链接:
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5/06/SF1193704812ebe772ee7148aab96449.html?channel=weixin
报道时间: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