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成功举办改善护理服务 十大典型案例展示活动

2024-10-08

为深入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及《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护理服务需求,持续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我院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了一系列以“强化基础、提升质量、促进发展”为核心主题的护理服务持续改进活动。2024年7月30日,我院护理部以“持续改善护理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为主题,成功举办了“改善护理服务十大典型案例展示”活动。全院各护理单元共提交60余项案例,经过盲评与现场汇报展示相结合的评比,最终关节外科、胃肠外科三区等10个护理团队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以下为获奖病区典型案例展示内容。

 

【特等奖-关节外科】

image-20241008121721-1

全周期导航智慧模式在骨科康复中的构建与应用

现况  《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出促进护理服务贴近社会。针对我院骨科平均住院日缩短,出入院快速周转及患者全周期康复锻炼完全依从率低的问题,开展“全周期导航智慧模式在骨科康复中的构建与应用”。举措  完善管理团队、构建与实施专病个案管理方案、专科护士主导症状管理、开展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康复管理。成效  提高了康复锻炼完全依从率和满意度,专科并发症为0,取得科研、辐射推广等成果,达到智慧引领骨科康复目标。

 

【一等奖-胃肠外科三区】

image-20241008121721-2

 

以信息化为基础、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智慧病房建设

现况  随着5G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医疗领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也在不断地推进,智慧病房建设成为医院信息化程度提升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优化护理流程、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住院体验,本病区对病房进行智能化改造。举措  ①引进智能抢救车管理系统;②引入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心电监护仪绑定护理系统;③促进医嘱/护理业务闭环管理;④推动护理工作无纸化进程等。成效  通过以上举措,病区抢救车平均盘点时长、每班护士书写单个患者护理记录平均总时长降低,病区护理用纸张损耗减少,护患满意度增加。

 

【一等奖-内分泌一区】

image-20241008121721-3

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全闭环+信息化”延续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

现况  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老年患者糖尿病发病率攀升,老年糖尿病患者多病共存、自我管理能力差、居家不良事件发生率高、生活质量差,规范化的延续护理服务还不够完善。举措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5月住院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36名。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专科不断完善专科护士延续护理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全程无缝血糖管理模式;推行“全闭环+信息化”延续护理服务模式。成效  平均糖化血红蛋白值入院9.17%,出院随访后7.62%;自我行为管理评分22分提高至25分;老年抑郁评分>5分的患者比例由53%降至29%;助力医院健康管理平台建设,拍摄各类宣教视频 38 项,培养各级专科护士9名,发布省级团体标准 1 项。

 

【二等奖-烧伤与创面修复科】

image-20241008121721-4

做“足”功课,助您健康

—糖尿病足患者“防-治-康”全程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现状  糖尿病足发病机理复杂,涉及专业面广,处理难度高,治疗周期长,病情易反复,合并症多,常常需要长期防治随访。举措  2020年10月开始实施:①拓展护理领域,建立首诊护士全程跟踪制;②加强专科培训,规范就诊流程;③开展糖尿病足人民健康教育;④推进糖尿病足患者全程护理的智慧管理体系,实现糖尿病足“门诊-病房-门诊-社区-家庭”一体化无缝管理工作模式。成效  糖尿病足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由20多天缩短到2周以内,糖尿病足患者的综合保肢率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高。以糖尿病创面为代表的复杂难愈创面防治策略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主编专著2部,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

 

【二等奖-心脏外科二区】

image-20241008121721-5

安全-检查-我护航--构建心脏外科住院患者检查全程管理模式

现况  心脏外科住院患者检查等候时间长、评估不到位、缺乏标准的转运方案等问题。举措  2023年6月至今,针对心脏外科患者外出检查现存问题,制定全程管理模式:①建立外出检查风险评估及转运分级等,中高危患者戴可视穿戴设备外出检查。②联合信息科建立排队可视化系统。③建立不同检查场景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④组织急救技能培训、检查转运演练及考核。成效  检查等候时间平均缩短约36min;病情变化发生率降低14.6%;患者满意度由60%提高至98%。

 

【二等奖-心胸外科ICU】

image-20241008121721-6

“同筑康复梦 护航重症路”

搭建康复医联体创新平台,打通重症监护患者康复全周期

现状  重症康复对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及重返社会日趋重要。我科2023年期间开展多个举措推动重症患者全周期康复开展。举措  ①组建跨学科合作团队,共同制定康复方案;②优化SIF流程,实现不同病种精准康复;③强化重症康复技术同时注重人文关怀;④建立连续管理机制,为重症患者进行全面照护。成效   通过以上举措,我科表扬信增加了89%,锦旗增加了108.3%,科室ICU经历综合征下降6.6%,重症康复开展率提高5.4%,本次案例也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举办的《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卓越案例奖。

 

【三等奖-耳鼻咽喉科三区】

image-20241008121721-7

 

“鼻”心护理,舒适畅“鼻”

-为鼻科术后患者提供全周期的舒适护理

现况  鼻内镜术后患者存在鼻塞、疼痛、咽干、渗液等为主的不舒适症状约占80%,为改善其上述不适症状,于2024.2-2024.5开展全周期的舒适护理。举措  ①术前实施鼻腔填塞情景模拟式适应性训练。②术后采取改良冰敷贴止痛,改良吸氧面罩增加气道湿化,佩戴可吸收鼻腔渗液敷贴等方法缓解不适症状。成效  ①术后舒适度由67%提高至82%;②创新实用新型专利三项,临床应用效果好。③发表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护理专家共识,行内推广。

 

【三等奖-护理部人力组】

image-20241008121721-8

基于CIPP模式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改造

目的  通过CIPP模式构建基于岗位管理和临床需求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护士智能化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减轻临床负担,促进护士回归临床。举措  构建护士职业档案库:实时分析护士结构,自动生成护士职业发展轨迹,智能统计护士临床工作量。进行数据智能分析:通过护理驾驶舱实时呈现护士及临床业务量,智能提取对接国家、省质控中心人力监测指标。成效  该系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减少非临床护理时间:通过调查及测算,全院护士每年预计可节省近5000小时的非临床护理时间;临床体验感好:使用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三等奖-手术麻醉中心-供应片区】

image-20241008121721-9

 

复用手术器械闭环电子追溯管理----助力专科服务质量提高

目的  本案例旨在全面实施手术器械全流程的闭环电子追溯系统管理。现况器械欠缺唯一身份标识,实时监控和追踪、责任界定困难。举措  2017年1月起创新64个功能模块:①与院内相关信息系统对接互联互通;②优化器械包组合,建立标准化器械包唯一身份标识;③建立动态信息和定位追踪功能;④建立临界失效物品、灭菌方式拦截预警功能模式。成效  建立标识牌14011项,电子追溯完成率>91.61%,节省4.9天/月工作量,实现手术器械全面闭环信息化管理。获得国家级、省级等8项奖励,基金1项和论文12篇。

 

【三等奖-器官移植一区】

image-20241008121721-10

 

“肝”愿为你,“移”路同行-基于ERAS的全流程链式健康教育模式在肝移植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

现况  随着肝移植手术成功率的不断提高,术后康复观念的更新,我们基于ERAS理念构建围术期全流程链式健康教育模式。举措  ①建立肝移植手术术前准备;②建立术后宣教标准化体系;③前移术前宣教时机;④编写科普书籍《肝移植.真相--患者必读的100个问题》,多元化宣教形式;⑤使用围术期宣教路径表,对患者进行围术期综合评估、指导。成效  提高术前准备执行率、术后宣教执行率、相关知识知晓率,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缩短住院周期,全流程加速患者康复,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高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