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天热切莫贪凉,谨防出现面瘫(节选)
记者从广州多家医院了解到,进入夏季后因过度贪凉,导致面瘫发作的患者明显增多。医学专业人士提醒,约80%患者发病3天内症状达高峰,72小时内是治疗黄金期,因此,及时就医、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一觉起来嘴歪了眼斜了
家住南沙区的张姨(51岁)午睡醒来后,发现自己口角歪斜,一侧的眼睛怎么也闭不上,她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神经内科就诊,诊断为面瘫。

出现这些症状或是面瘫
用力皱眉头:患侧额纹消失,无法形成额纹。
眼睛紧闭:双眼患侧眼皮闭不拢,露出眼白。
鼻唇沟自然放松:面部患侧鼻翼到嘴角的沟纹变浅。
嘴巴咧嘴笑、露牙齿:嘴角歪向健康一侧。
口腔功能:鼓腮、吹蜡烛和漱口时漏气漏水,腮帮子撑不住。
进食咀嚼食物后:食物卡在患侧牙颊缝隙。
都用空调,为啥我面瘫?
“夏季大部分人都用空调,为啥就我面瘫?”这是许多面瘫患者的疑问。
中山一院南沙院区神经内科吴蕾主治医师介绍,口角歪斜都可以叫作“面瘫”,但其实可以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一般是脑部病变比如急性脑血管病,周围性面瘫主要是指面神经病变。像张姨那种情况就属于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特发性面神经炎。吴蕾解释,所谓“特发性”就是原因不明,可能与潜伏在神经的病毒被激活,或者温度变化导致血管痉挛使得面神经血供不好,或者自身免疫性炎症等多因素相关。
据文献报道,面神经炎的发病率是11.5—53.3/10万人。任何人群都可以发病,体弱、“三高”人群可能更容易发病。
怀疑面瘫,该做什么?
一睁眼发现自己口角歪斜,怀疑自己面瘫,患者第一时间该做什么?
“发生面瘫了,第一时间要去医院!尤其是怀疑中枢性面瘫,要争分夺秒地去急诊!”吴蕾提醒,中枢性面瘫的口角歪斜没有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那么严重,眉毛还能上抬,额纹还存在,但需要警惕是不是脑血管意外,尤其是患者在有面瘫症状的同时,还伴有言语不流利,一侧肢体无力麻木。如果只是周围性面瘫,就没有那么紧急,尽量3天内去医院就诊。
近期,广东室内外温差较大,街坊应避免冷风直吹面部。一旦出现面部麻木、嘴角歪斜等症状,应尽早就医,接受规范化治疗,以降低后遗症风险。
周围性面瘫的恢复时间因人而异,平均恢复时间三四周,最短数天,最长则半年以上。急性期需使用小剂量激素减轻神经炎症反应,以及营养神经的药物,中医应用祛风散寒、温阳祛湿的方剂居多。
一说到面瘫,很多人会想到针灸。由于面神经位置表浅,急性期(发病7天内)不宜在患侧针灸,以免加重神经损伤。曾有一个患者,因为面瘫着急去了不规范的理疗馆做针灸及电针,由于电针刺激过度,面瘫发展成了面肌痉挛。
值得注意的是,面瘫患者需特别注意眼部护理——若出现眼睑闭合不全,应佩戴墨镜防风防尘,并遵医嘱使用人工泪液;夜间睡眠时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患眼,避免角膜暴露导致感染,这是面瘫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虽然在急性期不能针灸患侧,但患者可进行局部热敷、轻柔的面部肌肉按摩,以改善神经供血,促进神经恢复。穴位按摩,可重点按摩阳白、攒竹、四白、迎香、地仓、颊车、翳风等穴位。采用点按、揉、推等手法,力度由轻到重,每个穴位按摩一两分钟,以局部酸胀得气为度。按摩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紧张。早期介入穴位按摩可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缩短病程。
康复训练学起来
抬眉训练:用力将眉毛向上抬起至极限,保持5-10秒,重复20-30次。可恢复额肌功能,改善额纹对称性。
闭眼训练:轻闭眼→用力紧闭→保持5秒→放松,重复20次。可增强眼轮匝肌力量,改善眼睑闭合不全。
耸鼻训练:手指轻夹鼻翼,向上耸鼻保持5秒,重复15次。可刺激鼻周肌肉,促进鼻唇沟恢复。
示齿训练:口角向两侧用力牵拉(露齿状),保持5秒,重复20次。可纠正口角歪斜,激活笑肌。
努嘴训练:双唇向前努起(如吹口哨),并向左、右交替移动,重复20次。可强化口轮匝肌,改善发音和进食功能。
鼓腮训练:紧闭双唇鼓气,使腮部膨隆保持10秒,缓慢呼气。重复15次。可增强颊肌力量,预防口腔气流泄漏。
语音训练:从元音(如“啊”“喔”)过渡到复杂音节,朗读或唱歌每日10分钟。可协调唇舌运动,改善发音清晰度。

记者 陈辉 王沫依 通讯员 潘曼琪
报道链接:https://ycpai.ycwb.com/content/ikinvkltil/content_53568510.html?isShare=true
报道日期:202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