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院】民生温度与发展高度的双向奔赴|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观察
当贵州地图上的山川沟壑在新时代被高铁桥梁串联,一个关乎生命健康“天堑变通途”的故事正在医疗领域上演。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安院区)锚定“一院两区”战略蓝图,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用一系列突破性实践将优质医疗下沉的承诺,转化为惠及万千患者的实效。
2025年3月,32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组成的精锐团队,携整套技术标准与管理服务体系“带土移植”来到贵州,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派出的医疗团队成功“会师”。在共同的使命与愿景中,双方深度融合,贵医附院云岩院区、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的“一院两区”格局应运而生。
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全景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中山一院标准”与“贵州方案”的融合共生共创。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从服务流程到管理体系,从患者救治到医技突破,系统性重构蕴藏着两地医疗智慧的激情碰撞,在同城化实践中迸发勃勃生机。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打破壁垒,5G远程会诊消弭时空,标准化路径锚定同质化……不仅催生“1+1>2”的乘数效应,更让医疗资源融合的成果在西部大地有了可触可感的具象表达,成为区域医疗均衡发展的鲜活注脚。
“广东专家来到我们身边”“终于等来了明确的诊断和充满希望的治疗方案”,如今,除贵州患者外,广东、福建、广西、湖南、云南等地越来越多的患者,不约而同地将求医之路指向贵州贵阳。
跨越山海崛起医疗高地
曾几何时,“跨省求医”是贵州百姓沉重的现实。
山高路远,消磨的是与病魔赛跑的生机。
如今,随着贵医附院“一院两区”模式深度落地,中山一院专家常驻贵阳,妇产科王子莲教授团队、神经内科曾进胜教授团队、耳鼻喉科雷文斌教授团队、男性科邓春华教授团队、胸外科程超教授团队、肾内科陈崴教授团队、心血管内科廖新学教授团队、麻醉科/疼痛科冯霞教授团队等名医工作室相继扎根,南丁格尔工作室同步设立。顶尖医疗技术汇聚黔地,高难度手术无需远赴千里。这绝非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医疗资源格局的深刻重构。
中山一院名医工作室揭牌落户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
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党委书记、执行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孙祥宙教授带领团队完成了西南地区首例前列腺癌智能激光消融术,为前列腺癌患者带来高生存质量的治疗新选择;
在贵医附院党委书记、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李海洋教授,贵医附院、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院长、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左石教授指导下,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肝胆胰外科/肝癌微创诊疗中心团队为一名102岁超高龄患者实施手术,一次性清除胆总管内数十枚细小结石。该手术不仅刷新了医院ERCP技术的年龄纪录,更以精湛技艺攻克多项难题,彰显了医院在复杂胆道疾病领域的综合实力。
贵医附院副院长李伟和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副院长吴杏带领心血管内科团队为一名79岁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成功实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显著降低了高龄患者的手术风险。
“这里的专家团队不仅有超高的专业水平,更充满了人文关怀,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这是一位95岁老人在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完成胆结石手术后的由衷感慨。
患者的口碑,正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最有力的见证。其背后,是“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中山一院院训在西部大地的铿锵回响,更是“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信念的坚实佐证。
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肩负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任,立足贵州,辐射西南,打造区域医疗新高地,精准对标贵州病患跨省就医需求,践行“疑难重症不出省”的庄严承诺。
医院多项贵州省“首例”的突破,宣告着技术高地的崛起:
“磁导航3CG引导下PICC置管术”,实现复杂血管通路“精准导航+零辐射”的突破;
LUSE技术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在精微处重塑健康;
显微精索回流血管重建转流术,开启治疗新纪元;
靶向CD19的CAR-T细胞治疗,填补精准免疫治疗空白;
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术(EUS-GE),不足1小时,幽门梗阻立解;
小儿外科、麻醉科和新生儿科携手为仅2月龄婴儿成功实施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彰显了救治危重先天畸形患儿的强大实力。
……
这些从“0”到“1”的突破,都是以创新为引擎、向难关亮剑的生动写照。神经外科专家以精准如调弦的技艺,为脑瘫患者重塑行走希望;骨科团队挑战高龄禁区,让89岁髋部骨折老人术后七日独立行走。
“从福建到贵州,跨越千里,终于等来了明确的诊断和充满希望的治疗方案。”因周围神经疾病合并颈椎病导致肢体无力的患者张先生跨越1200公里求医后道出肺腑之言,“这里有顶尖的专业水准”。
颅内动脉瘤患者王先生两年前在外院确诊,虽有明确手术指征,但因存在明显脊柱畸形,体型特殊,导致手术路径曲折难寻,当时医生建议暂行随访观察。“我每天都提心吊胆,总怕动脉瘤突然破裂,像揣着一颗定时炸弹。”他坦言,直到看见父亲在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接受治疗后恢复得很理想,加上医生们对病情的精准专业解析,“我才彻底放下顾虑,决心把生命托付给这里的医护团队。”
病人以性命相托的信赖,正源于“一院两区”新格局——它深植于珠江奔涌的开放创新基因与黔山坚忍不拔品格的深度相融,而这一格局,恰是医疗工作者“定当全力以赴”最生动的诠释。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强力赋能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鼎力支持下,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各学科以锐意进取的姿态协同攻坚,将一系列贵州乃至西南首例的重大技术突破,转化为守护百姓健康的坚实福祉。与此同时,医院精准布局,陆续设立肝胆胰外科•肝癌微创诊疗中心、高压氧舱、血液病•淋巴瘤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整形美容中心、消化病中心、口腔医学中心、康复医学中心、睡眠联合门诊等新单元,不仅填补了区域医疗领域的多项空白,更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生态,稳步铸就区域疑难危重症诊疗新高地。
改革创新传递民生温度
精湛医术是托举生命的基石,温暖关怀是浸润心灵的核心。
在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以患者为中心”绝非空洞口号,而是融入医护人员血脉的行动自觉。
优化流程,改善环境,皆以患者体验为标尺,处处传递着医者温度。
周三门诊开放日与周末门诊的推出,破解了“工作日没时间、休息日没医生”的困局,让就医从“赶时间”变成“选时间”;院内“一分钟步行圈”的布局优化,缩短的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对患者体力、心力的体恤,让病痛中的脚步少些奔波,多份安宁。
当天能看病、当天做检查、当天拿报告、当天能会诊、当天做手术、当天能结账、当天要归档、当天印病历“八个当天”高效诊疗体系,让医疗效率在贵州落地,进一步激活了内生动力:多一点微笑、多一点沟通、多一点安慰等“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如细雨浸润着诊疗全程各个环节;共享陪护床消解家属夜间陪护的疲惫,新增轮椅与自助设备回应着日常所需,洁净环境筑牢了安全底线。
“贵在有你·医者仁心”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山一院贵州医院)——健康贵州行活动走进六盘水市
68岁的北京游客徐奶奶在贵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心内科团队迅速反应,急诊PCI手术成功开通血管。在术后精心治疗与温暖护理下,徐奶奶恢复良好,老伴紧握医护人员的手:“又快又专业,手术做得非常成功,恢复得也这么好。你们把我们当亲人,让我们在最无助的时候感受到了温暖。”
一位贵阳患者则盛赞:“便捷的免费专车、清静有序的环境、德技双馨的医生,以及沿路感受到的贵安新区巨变,共同构成了一次超出预期的就医体验。”
当AI能辅助诊断疾病时,医护人员仍需紧握患者的双手——因为科技替代不了共情。
医院护理部持续开展第三方患者满意度调研,住院、门诊满意度得分分别为97.4分、97分。全院执行护士长更化身“患者”,亲历从门诊到出院的全流程体验,收集意见建议,查找流程堵点,提升护患关系理解与处理能力。医护人员以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让病痛中的患者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力量。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开放床位从3月546张扩容至7月913张。2025年1-6月,门急诊服务患者14.75万人次,同比增长107.71%;出院患者12363人次,同比增长162.04%;手术人数4535人次,四级手术占比达27.94%……
这组“量质齐升”的曲线,标志着医院学科实力的增强、重症救治的突破、区域疑难病症诊疗能力的历史性跨越。
医疗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医院的围墙之内。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践行者,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将健康使命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2025年上半年,18场义诊、5次保障行动,335名专家足迹遍及校园、社区。为北师大贵安附校4000余学生筛查视力、护航口腔;在贵安、花溪社区巷陌送诊;深入毕节、安顺开展“健康贵州行”,7667名群众受惠。远程多学科会诊(MDT)更让顶尖医疗跨越地理阻隔,让中山一院医生与贵州医护“云端会师”,为偏远地区患者制定方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从细节优化到服务跃升,从院内精进到院外担当,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用脚踏实地生动地勾勒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鲜活图景。
一袭白衣,承载守护生命的千钧之责。当健康服务深入高原,当细节之处见到真章,当患者满意成为常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医院的奋进,更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显著成效,是新时代医疗为民初心的璀璨绽放。
这束从羊城延伸至黔贵大地的生命之光,正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书写着中国医疗改革纵深推进的温暖篇章。
多翼协同诠释“顶天立地”
历史在关键处落笔成章,时代在奋进中阔步前行。
2025年,是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高质量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在医院党委、行政的坚强掌舵下,这座肩负着特殊使命的院区,牢牢锚定“顶天立地”战略坐标——既仰望医学星空,对标国际前沿;又立足贵州大地,服务百姓所需。以“一院两区”协同为驱动,以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为引擎,上半年在医疗质量、安全、效率与技术创新的多维征程中,同步发力,全面突破。
法治为纲,完成1项国家级、19项省级限制性技术备案,为高风险诊疗项目划明法治边界,为技术创新提供合规“指南针”。
二期分子肿瘤诊疗中心
制度为基,18项核心医疗安全制度持续细化完善,从手术分级到首台监管,从技术准入到值班规范,一张覆盖诊疗全流程、无死角的制度之网越织越密。
治理为本,成立手术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技术应用、病案管理委员会协同跟进,科室质量安全小组扎根临床最前沿,“院级统筹—科室落地—实时监管”三级管理闭环成型。每日通报的核心制度执行情况,非冰冷数字罗列,而是将“医疗安全”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制度不只是墙上的规章,而是刻画在门急诊、手术台、病房间的生命守护准则。
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创新因子跃动,学术活力迸发。
从全国疼痛医学年会到辅助生殖护理前沿论坛,再到10余场跨越时空的远程教育与直播,医院顶尖医疗专家的身影活跃于学术高地,带回的不仅是新知,更是链接高端资源、凝聚发展动能的“强磁场”。
与此同时,2025年度科研工作亦是捷报频传,成功申报省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其中省级Ⅰ类项目2项、省级Ⅱ类项目3项);与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厅签订了2025年立项科研项目合同。成绩的背后是“医教研”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强劲脉动。
回望来路,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从2021年一期37.47万平方米现代化建筑群拔地而起,到如今二期分子肿瘤中心蓝图绘就,分子肿瘤中心新建建筑面积13439.86㎡,同步改造一期已建住院楼第14层病房为肿瘤临床药物试验中心,改造建筑面积2250㎡。项目建成后,增设15床特殊防护措施的核素病房(治疗床位),不增加编制床位。将实现肿瘤诊断从“组织水平”迈向“分子水平”,通过建立覆盖全省的肿瘤防治网络,推动癌症早诊早治,大幅降低患者医疗负担,最终实现肿瘤早筛、精准治疗、康复管理的全链条服务能力。
这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始终以多翼协同发展为目标,其成长轨迹,正是“顶天立地”核心要义的最佳诠释——既勇攀世界医学高峰,摘取“顶天”的璀璨明珠;更深深扎根区域土壤,筑牢“立地”的惠民根基。
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前排右三)到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实地走访调研。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把参与贵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作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使命”的铿锵寄语,道出了这份事业的千钧重量与时代分量。
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让智慧医疗触达偏远角落;完善分级诊疗,织密城乡联动的医联体网络;推动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当百年中山一院的深厚积淀与贵州医疗交汇融合,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医院)的探索,其意义早已超出一家医院的范畴,是珠江潮涌的开放气度与乌江奔流的奋斗基因在健康中国新征程上的激情碰撞,是国内顶尖医学技术跨越千山万水在希望热土扎根开花,是让“大病不出省”愿景变成贵州百姓触手可及的健康福祉。
健康中国,一个都不能少。
这是国家战略的落地,是医者初心的传承,更是写给贵州人民的健康新篇。
这篇文章,正朝着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挥毫泼墨,呼应着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
报道链接:https://share.eyesnews.cn/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7023455.html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