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三载深耕跨境医养,南沙织密港澳居民“安心网”
9月16至17日期间,广州市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组团奔赴香港,参与《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三周年研讨会活动,并召开跨境专题研讨会。
自《南沙方案》发布以来,南沙锚定港澳居民跨境生活的核心需求,以“港医、港药、港险”服务为突破口,搭建起全流程保障体系,让跨境养老更有温度、异地就医更安心。
住得舒心!港澳长者在南沙感受“家的温度”
走进南沙区养老院,粤语社工正陪着长者唠着家常,多功能活动室内,香港经典老歌悠扬;医务室与周边医疗机构无缝衔接,绿色转诊通道为港澳长者突发健康需求提供即时响应。
充满人文温度的养老空间,是南沙落实《南沙方案》中“便利港澳居民就医养老”要求的生动实践。为让港澳长者在南沙“住得进、住得惯”,南沙率先打通公办养老机构通道,符合条件的港澳老人,能够在机构享受与南沙户籍老人同等入住待遇。
据南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11月,南沙区养老院正式加入香港特区政府“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从家具摆放、装饰风格到饮食口味,按照港澳老人的生活习惯与风俗习惯细致布置,并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为港澳长者开通绿色转诊服务。

除公办养老机构之外,民办养老服务也为港澳长者提供了多元选择。目前,南沙区共有4家民办养老机构共计302张床位可供港澳居民入住,且不受户籍限制,满足不同长者的居住偏好。
考虑到港澳长者更倾向于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安度晚年,南沙一方面引入香港新家园协会,设立港人服务咨询处,每周驻点协助香港长者办理长者生活津贴,破解“两地跑”的难题;另一方面将常住南沙的港澳老人纳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范围,在区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街坊之家”及重点镇街的颐康中心打造“港澳老人之家”,让港澳长者在南沙找到归属感。
截至2025年9月,社区养老服务累计为超过1600人次港澳老人提供政策咨询、办事指引、关爱巡访、节日慰问、文体康乐等相关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举办32场养老主题活动,让港澳长者感受到“社区即家”的归属感。

而这份跨境养老服务的图景也在加速铺展:明珠湾起步区的南沙港式养老服务中心已接近竣工,将突出港式服务、认知障碍照护、香港乐龄科技应用特色;南沙区第二养老院也在加速建设,计划设置50张港澳老人专属床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人才合作培养基地与国际交流平台,让优质养老资源惠及更多港澳长者。
医得放心!港澳居民享受无差别的诊疗服务
养老无忧,医疗是关键。
为让港澳居民享受无差别的诊疗服务,南沙将医疗保障与跨境养老需求绑定,从诊疗模式到药械供给,再到医保结算,全方位为港澳居民打造与港澳趋同的就医体验——
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港式全科医生正耐心为港澳患者解读检查报告;药房内,通过港澳药械通引进的11种进口药品、7种进口器械整齐陈列,涵盖慢性病、肿瘤、罕见病等治疗所需,能够满足大湾区居民在内地买不到常用港药的刚需。

依托穗港协作医疗联合体,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构建起“基层医疗机构/私营门诊— 全科门诊—大型公立医院”的三级诊疗网,让港澳长者从日常问诊到专科治疗“无缝衔接”。三年间,南沙已累计培养出高素质港式全科医生、护士各60名,为专业医疗服务储备了充足人才。
“长者医疗券”的落地则解决了港澳患者跨境就医的费用顾虑。作为全国首批“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医疗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已为超600人次香港长者完成医疗券直接结算。符合条件的长者每年可以获得2000元港币医疗券,未用完金额可累计至8000元港币上限,无需再往返香港报销,港澳患者能在南沙用港医、享港保。

跨境医险结算更是让看病不发愁落到实处: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已签约10家保险公司;港式全科门诊部、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等对接9家商保公司,完成结算服务超2400人次。从医疗券到商业保险,从单点结算到多点覆盖,港澳居民不用为报销“跑断腿”。
除重点医院的便捷服务外,南沙还将港式医疗服务延伸到“家门口”。据南沙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对接香港及国际标准,南沙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港式家庭医生诊室,目前已建成1家港式全科门诊部、1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及7家港式全科诊室,提供医疗服务超1.3万例次。

从“住有所安”到“病有所医”,再到“医养协同”,下一步,南沙将探索通过医养结合的方式,把跨境就医的成果进一步运用于养老服务领域;同时,还将吸引香港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医养结合机构,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元模式,为香港老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养结合服务,让“养老+医疗”的保障更全面、更优质。
撰文:梁诗婷 李心迪
报道日期:2025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