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700公里远程操刀!国产手术机器人为医疗资源下沉提供新路径

2025-09-29

        从广州操控国产机器人,为700公里外广西南宁的30岁患者完成手术,术后5天顺利出院;在肝胆胰外科手术中,借助机器人完成1200例复杂操作……

        9月26日—2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 “中山一院”)携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举办2025环太平洋健康创新大会,以“医疗创新与展望:机器人手术与精准医学转化研究新世代”为主题,全球顶尖医疗专家齐聚,通过一个个临床实例,揭开手术机器人技术应用、国产设备发展及医疗资源普惠的新图景。

 

会议现场

 

        手术机器人临床优势凸显,国产设备远程功能成亮点

        从技术应用与临床实践来看,手术机器人已在多领域展现出显著诊疗价值。中山一院副院长殷晓煜介绍,手术机器人具备降低医生手术疲劳、延长职业寿命的优势,在精准解剖、淋巴结清扫等关键手术环节表现突出,且国产设备因远程医疗功能等特性引发国际关注,多国专家主动探讨其与达芬奇机器人的性能对比。

 

殷晓煜

 

        中山一院在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上成果丰硕。殷晓煜团队累计完成1200余例肝胆胰手术、近800例胰腺手术。对比研究显示,机器人手术虽操作时间较长,但术中出血量更少,在胰管癌治疗中能清扫更多淋巴结,在高位胆管癌、肝切除手术中可减少并发症,甚至成功完成直径近10厘米肝肿瘤切除,患者术后3年保持“无病生存”。

        值得关注的是,国产手术机器人的远程功能已实现临床突破。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指出,达芬奇机器人未开放的远程医疗功能,国产设备已能实现。殷晓煜团队已从广州为700公里外的广西南宁患者开展远程机器人辅助手术,目前累计完成4例,其中一名13岁先天性胆管疾病患者术后5天便顺利出院,所有病例均恢复良好且无术后并发症,为医疗资源下沉、服务偏远地区患者提供了全新路径。

 

肖海鹏

 

        培训体系完善推动技术普及,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国产手术机器人在技术研发与推广上持续发力。目前国产骨科模拟手术机器人已研发成功,可模拟真实手术场景培训医生,助力手术机器人技术普及;中山一院正与国产设备企业合作,依托丰富的临床数据推动设备技术迭代,为国产手术机器人优化提供支撑。

        手术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还推动了医疗模式变革,催生出完善的培训体系。中山一院作为国内首个与美国科研机构合作的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此前医生参与培训需承担较高成本,如今自主培训体系建成后,大幅降低了培训成本,已培养出大批掌握机器人技术的医生。

        此外,中山一院还计划在云南、广西建设机器人中心,未来拟为老挝搭建相关医疗平台,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会上,肖海鹏宣布中山一院领导力学院正式成立。该学院旨在系统性培育兼具政治家、医学家、教育家、外交家、企业家“五个家”素质的医学战略科学家,其中特别强调现代医生需要具备应用与协调智能体的能力。

 

中山一院领导力学院成立

 

        大会期间,“岭南卓越奖(外科机器人手术创新)”授予中山一院胸外科主任程超与哥伦比亚大学专家Arnold P. Advincula,表彰其在机器人外科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中的贡献。正如肖海鹏在闭幕式上所言,本次大会是环太平洋地区医疗合作的新起点,随着国产手术机器人技术持续成熟、医疗成本逐步降低,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普及,推动全球医疗迈向更精准、更普惠的新纪元。

 

 

记者/ 张梓望 许舒智 张梓望 通讯员/ 彭福祥 章智琦
报道链接:

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9/28/c11772604.html?colID=0&firstColID=1374&appversion=12800&from=weChatMessage&enterColumnId=

报道日期:2025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