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花朵

2008-09-28
废墟上的花朵
――记中山一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员护士梁小玲
 
父母眼中的她,乖巧,听话,懂事,大方。
   老师眼中的她,安静,热情,勤奋,好学。
   同事眼中的她,勤快,尽职,有耐心,无怨言。
   篮球队友眼中的她,敏捷,坚韧,有冲劲,努力拼搏。
   灾区人民眼中的她,善良,温柔,反应灵敏,动作迅速。
   ······
这么多的生活缩影,构建成一个普通的名字,梁小玲。这个平凡的女子,在她的大好年华,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自此,梁小玲这个名字,在中山一院,有了它特定的深重的涵义。
梁小玲,女,26岁,广东省人,200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护理学院。2004年7月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2004年到2007年在器官移植科,2007年到肝胆外科。
工作期间,梁小玲同志热爱护理专业,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信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满腔的青春热血奉献给临床护理事业。她努力着,积累着,在岁月的洗礼下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护士。
器官移植科和肝胆外科均以“工作繁忙,病人病情较重,变化较快”的特色出名,不仅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大,更经常要拖班加班。梁小玲同志勤勤恳恳,毫无怨言,绝对无条件服从安排。
她话不多,总是默默的做着自己手头的工作,配药、派药、输液、术前准备、健康宣教等等,做到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做到让病人舒心,做到让家属放心。
她很善良,乐于助人,每次都是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工作四年以来,她帮别人顶了多少班,加了多少班,已经数不清了。但共事过的姐妹们都清楚的记得,每一次别的同事因故不能值班,小玲都会主动要求顶班,即使是夜班,即使是她刚上过一个夜班,即使是节假日······犹记得,去年大年三十,她值下夜。大年初一值下夜班的护士身体不舒服,又是她,帮忙顶班。在那举国欢庆、合家团圆的日子里,她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陪伴在病人身边。
她很积极主动。在工作空余时间,她还参加团委工作,参加科里篮球队,帮忙组织筹备活动以及参加志愿者等等。姐妹们记得在篮球场里的梁小玲,聚精会神的样子,努力争取的姿势,坚定有力的眼神,无一例外让人感觉到她的全力以赴。她似乎永远都是那么有朝气,那么有活力,在任何的时候,有任何的需要她都第一时间站出来。2008年初广东省筹建的迎奥运反恐医疗队培训,她第一个报名参加,积极参加培训。
这就是一个平凡的梁小玲,一个普通的护士,一个善良的女孩。当她细心为病人做治疗的时候,当她细致为病人做宣教的时候,当她耐心的寻找病人脆弱的血管的时候,当她轻声安抚焦虑的家属的时候,当她看着病人痛苦的表情忍不住落下泪滴的时候······她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她心中有爱,便觉得把爱传递给朋友们和病人们,是自然不过的事情。她的大爱,实在是不愧于这一身白衣的圣洁!
2008年5月12日,本应该是梁小玲和千千万万护士姐妹的节日,然而在这一天中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天地震裂,山河抖动,千万人赖以生存生存的家园瞬间崩塌,有无数的生命逝去,还有无数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从此川人家不成家。2008年5月12日,成了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国人纷纷行动起来,救援队伍陆续到达灾区现场。
5月13号上午,灾难发生后不足24小时,医院接到组建医疗救援队的通知。梁小玲第一个主动请缨要求参加抗震救灾医疗队。
她诚恳的说:“护长,让我去吧。我参加过反恐训练,对突发情况有比较好的处理能力。”这个纤瘦的女孩子,眼神里的坚定让人无法抗拒。护长迟疑着问了一句:“灾区那里条件很艰苦,你的身体可以吃得消吗?”梁小玲只说了一句:“请相信我一个篮球队员的体质和耐力!”一席简单的对话,梁小玲便整装待发。她用自己的行动过了一个及其特殊的护士节。
一直到5月13日下午五点多,才确定当晚八点出发,其时梁小玲同志还在科室上班。她简单收拾了一下东西,轻装上阵。她谢绝要去送她的同事们,她说:“不要送我,我会平安回来的,到时候来接我吧!”然后奔赴灾区,行囊里,还有她没来得及吃的晚饭。身后,告别的不只是亲人和同事们,还有她相差4天的初级职称考试以及科室出游活动!5月17日举行的初级职称考试,她准备了足足半年。,然而在她主动请战的那一刹那,她极其轻易的把它舍弃,只用了一句话――“没关系,我明年再考”。在她奔赴灾区的一颗热切的心面前,一切都无足轻重,一切皆可抛。这一义举,此等勇气,可堪比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英雄们!她也是英雄!
她甚至没有时间跟家里告别就匆匆去了灾区。第二天临出发至汶川前,她才打电话回家。开明的父母表示支持,并叮嘱她要小心。他们理解善良勇敢的女儿。
   514凌晨,梁小玲跟随广东救援医疗队一起从成都向汶川挺进,其时,进山的路已严重损毁,桥梁垮塌,路面裂口,乱石横阵,通往汶川的道路没有打通,医疗队只能通过冲锋舟进入汶川。梁小玲同志和同医院的另一个护士被安排留在紫坪铺大坝上留守大本营,帮忙救治和安置运出来的灾民。那一个个血淋淋的伤口,那一张张沾染着灰尘鲜血的脸庞,那一双双混含着痛苦和悲伤的眼睛,那一张张干裂的嘴唇·····她的心开始颤抖,眼泪在眼睛里转啊转。尤其是那些孤儿,他们的嚎啕大哭,他们的无助,都无一例外的折磨着这个善良的女孩。然而她明白,这不是悲伤的时候。灾难已经发生,与其哭泣,不如坚强的救援与重建!她全情投入紧张的工作,即使眼含热泪,手却决不松懈。
灾难面前,大家都是一家人。她们把自己的帐篷都送给了别的要进入汶川的救援队,留宿在大巴里。大巴里的座位狭窄挤破,梁小玲已经觉得很满足,她说真好啊,还有被子!一条短信,看得科室的姐妹们眼睛都湿了。紧接着,她们与进去灾区的同志失去了联系,跟别的救援队一起继续工作。受灾地区太广,伤员太多,而且道路受阻,供给不是很能跟得上,她们只有一日两餐的干粮。临出发前同事们给梁小玲买了一点吃的东西,她全部拿出来分给那些受伤的人们。5月15日晚,她们撤回成都前,梁小玲把自己所有的干粮留给紫坪坝上的灾民。这也许不多,也许不够丰富,也许也只是杯水车薪,但对于现在的她来讲,已经是全部。
5月16日后,梁小玲辗转雨成都和都江堰之间,转运伤员,参加救援。后来,四川肿瘤医院开辟了两个专区收治灾民,梁小玲便被安排在这里工作。这个新建起来的专区,只有3个是本院的职工,剩下的全是救援队和志愿者,然而大家配合默契,救治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梁小玲每天穿行于患者之间,帮他们包扎伤口,止血,派药,输液···她觉得以往熟悉的工作在此刻巨大的灾难面前,仿佛有了更深层的意义,那些受伤的灾民,可以保留生命,可以暂时免却痛苦,可以暂时安稳,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如果此等大任可以完成,吃点苦又算什么?
  然而此时成都附近还是余震不断。梁小玲同志一面听从安排进行紧张的救治工作,另一方面要协同伙伴们做好患者的疏散工作,每天像个陀螺一样紧张的旋转,要随时作出调整,也没有绝对地休息,随时待命!思想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坚强的小玲,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仍挂念着汶川里失去联系的队友们。她每天打听灾区里的情况,争取一切机会联系灾区里的队友,终于在5月27日联系到了队友。大家都很安全,她很开心的发短信给一直关心她的护长:“太好了,我们的队员都联系上了,大家都很安全。”这个女孩,从不曾抱怨灾区的生活艰苦,从不觉得援救工作辛苦,只是在尽自己全力帮助那些受伤的灾民们,只是希望同去的队友们都平安无事!时至今日,有部分同去的队友已经返回医院,她仍在四川肿瘤医院紧张的忙碌着。她说“我听从组织安排。我在这里很好,不要担心我!”
    梁小玲深知广州的同事在牵挂她,一有机会就跟她们联系,告知自己的情况,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很好,不用担心我”。
  “我已经平安到达成都。我会平安回来的,不用担心我。”
  “我要进灾区了,那里没信号,有机会再与你联系。我会照顾自己,不用担心我。”
  “我和洁春这两天留守大本营做后勤。现在撤回成都的医院。我们和李教授他们失去联系,从灾区出来的人说里面环境很恶劣,我们好担心他们”
    “我这不辛苦,只是联系不上他们。不过听说他们目前没有生命危险,就是生活比较艰苦。不用牵挂,我们会照顾自己。”
······
一字一句,一个坚强乐观细致的女孩跃然纸上。这个勇敢的女孩,临危不惧,义无反顾的奔赴灾区;这个坚强的女孩,在灾难面前,清楚灾区人民需要什么,清楚自己需要做些什么:这个细致的女孩,身在灾区,仍不忘安抚挂念自己的同事;这个善良的女孩,紧张危险的工作中,不忘寻找失去联系的队友;这个美丽的女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天使的意义。此时,她便成了灾区人民心里最美的人,白衣圣洁,天使美丽!“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用这一句话来形容她,再恰当不过了。
从她发回来的相片,看到紫坪坝上依山搭起的帐篷,看到医院内急速推行的车床,看到他们在简陋的环境下认真的包扎伤口,看到她们每天吃的极其简单的饭菜······艰苦程度可窥一斑,然而如梁小玲一样的无数志愿者带来的重生的希望亦在其间。照片上的她,站在象征着希望的救灾帐篷前面,身体挺直,面容一如篮球赛里那般执着坚韧,眼睛直视前方,视若直面惨淡的灾难,犹如废墟上挣扎长出的花朵,不屈不挠,傲然挺立,在颓废和悲痛上面迎光绽放!
                                                             
 
 陈仙
                                                         二00八年五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