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天使
2008-09-28
爱心天使
5.12汶川的大地震震翻了四川省,也震痛了全中国人民的心。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在各级团组织的协调组织下,迅速行动,积极投身抗震救灾。我院响应省市号召,先后派出了八支救援队伍奔赴前线。在得知灾区出现许多因为挤压综合症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伤员,急需大量熟悉血液透析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我院迅速做出反应:5月18日中午两点,由余学清院长带领我们血透中心的支援者四人紧急奔赴灾区。张晓英老师是其中一员,她在成都灾区的表现让人非常感动,她的日记催人泪下,而她的爱心抚慰了每一个受伤的心灵,同时也在我们的心中撒种、发芽。
代表中山一院奔赴灾区
张晓英老师是一个自深主管护理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5.12汶川的大地震发生后,张晓英老师主动请缨,要求到灾区前线去。因为张晓英老师是四川人,她觉得她无论在语言方面还是在环境适应方面,她都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后来,护长同意了她的申请,派她参加了5月18号的医疗支援队。出发前,张晓英老师向我们表示,她代表的是中山一院,她知道此行的责任重大;到达灾区后,她一定克服一切困难,把中山一院每位职工关注灾情的心情表达出来,并保证出色完成任务,绝对不让中山一院的员工们失望!这是感人的开端,但更加精彩的是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现场。
每天超负荷工作,但保证没有半点差错
5月19日早晨8点,张晓英老师和张涤华教授去了四川省医。四川省医在灾难发生前,病区没有一台CRRT透析机,也没有开展CRRT技术,更没有专业的CRRT技术人员。当时每天都有十几位患者需要做持续CRRT治疗,但只能依赖工程师24小时守在机器边,血透中心的护士在下班后再加班去做CRRT,所以CRRT治疗的人力非常紧张。护长告诉张晓英老师:由于人力太紧,夜班走后一直没人接上,所以只有一位护士在支撑着六台CRRT机器。由于工作繁忙,护长只给张晓英老师做了简单交代后就投入到别的工作中去了。此时,张老师对自己说:“这是对我的信任和考验,我一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不能有半点差错,因为我代表了中山一院的形象!不能有半点差错!” 张老师利用懂四川话的优势,和科室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很快熟悉了环镜,并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主要负责自己熟悉的两台机器外,还兼顾另外两台机器的治疗和监测工作。通过医嘱和记录,张老师掌握了每位伤员的病情和治疗要求,并详细做好监测和记录工作。一阵忙碌之后,张老师才发现早已过了吃中午饭的时间,然而看见那一双双无助眼神,也顾不上饥饿,一直忙到晚上十点钟,北京的一位老师来接替了张老师了。
就这样,在成都省人民医院的十四天中,张老师每天在四台CRRT机器间奔走,每天上班12-14小时。面对着身受重伤的患者,张老师一直在心里提醒自己:“不能出半点差错!”当问及这种超负荷的工作累不累时,张老师说:“省医的医护人员24小时留在医院里,医院就是他们的家。跟他们比,这不算什么,身体上并不觉得累,但看到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伤情,我的心在滴血!”
面对余震
5月19号电视里一直在轮播着当晚有较强余震,张老师回到住处已是晚上十一点了,两位室友见到张老师后就哭了——因为等不到张老师回来,她们好着急啊,但等到张老师回来,还有余震啊!经过商量后,她们还是决定留在住处。因为第二天还要工作,而且她们的确太累啦,她们必须休息才能回复体力。当晚她们居然睡着了,虽然余震没预报的那么强。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她们为自己的“正确决策”相视而笑。然而大家心里都在嘀咕着,昨晚如果余震很猛……但是实在每办法,她们要承受和面对的太多啦,也就顾不上后怕了!
希望自己是天使
张老师在四川的十四个日日夜夜,她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煎熬,她决定用她的爱心,为受伤者做点什么。
张老师在日记中写道:病房里不时传出稚嫩的哭叫声,一位七岁的小男孩由于四肢骨折固定在床上一动不能动,一位十六岁的小姑娘截掉了右下肢……面对这些不幸的人们,我真的好希望我真的就是个天使,可以帮他们抚平伤口,可以还他们一个健全的身体,可以让他们避免这一切的不幸。但我只是个凡人,我只能尽我的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是可以让他们开心一点的事我也可以不惜一切去做。我可以忘记吃饭,我可以不打电话回家,我可以不怎么睡觉,但我不能松懈,我不能出错,我要尽全力帮他们!
场景1:阿姨陪着你
一个15岁的姑娘在地震中失去了一条腿,她班里的同学只被救出了7个,张老师下班后关切地问姑娘:“小妹妹有什么需要,阿姨给你买”,姑娘回答说;“阿姨,谢谢你,我要的你给不了,我要我的老师和同学活过来,我想要回我的一条腿。”张老师的眼泪夺眶而出,一直陪伴着这位姑娘,因为姑娘说张老师一离开,她就看见很多戴着面具的人要把她带走……
场景2:给即将截肢的手照像
一位女孩在地震中了失去了一条腿,而感染的右手又要面临截肢。女孩的父亲找到张老师说:“你给我女儿的右手照张相,我想留作永远的纪念。”张老师答应了,为了这位父亲能够保存这张珍贵的照片,张老师冒着余震,打的士满城找冲洗照相馆,最后把照片交到父亲手中。
场景3:当联络员
有一对不幸的姐弟,他们都在地震中受了重伤,弟弟双下肢截肢,姐姐失去了右下肢。曾经的姐姐高挑,漂亮,自信,一直都是班长;弟弟一米八的大块头,青春活力。然而他们都没有逃脱地震的魔爪,他们都住进了四川省医,但是他们住在不同的病房,张老师就成了他们的联络员。当两姐弟躺在病床上无法相见时,张老师各为他们照了像,这样他们就可以“相见”了。看到两人不约而同的姿势时,张老师落泪了。
张老师的爱心我们无法一一见证,但是已经足够让我们感动不已!
作为中山一院救援队伍的一员,张老师想到的是医院的形象、广东省的形象、伤员的安危,十四天如一日的超负荷、高强度的忘我工作,但时刻提醒自己的是:“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为了工作,为了伤员的安危,为了同胞的一个愿望,她把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置之度外,这是何等的高尚品质,这种救死扶伤的精神让我们感到了神圣而不可侵犯!同时,张老师也是一位爱心天使,她为受伤的心灵疗伤,她为无助的人们提供了精神支柱,她不愧是一位白衣天使!让我们向张老师学习、致敬!